Jun.
21
灼见(view)
《润物耕心》,重看一段历史,重捡一段回忆,重温一种精神。
01
最近有一部热血激昂的电影将要上映,其故事背景是年的淞沪会战,这场战斗在淞沪会战的大背景下,史称“八佰壮士”,由管虎导演所执导的电影——《八佰》。
年卢沟桥事变后,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中国军队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
8月13日,为期3个月,抗日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打响了。
“一个师派上去,两天就打光了。新来的士兵或是壮丁,连稍息立正都不教,教会瞄准开枪就得送到前线去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是一位参战过的老兵的亲身回忆。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士兵的尸体填满了战壕,活着的人躲在战友尸体的背后,继续战斗。
10月底溃败的中国军队开始陆续撤退,唯有整装德式装备的精锐八十八师,接到的命令是死守上海。
师长孙元良最后留下了一个营,以四行仓库为坚守据点,是中国在闸北的最后一支部队。
全营只有四百多个战士,对外号称有八百人,这也就是电影《八佰》的由来。
名战士拼尽最后一颗子弹,死守四天四夜,展开了悲壮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决战。
前线的战士们一边面对着敌人的打击,一边过着极度拘谨的生活,当部队被打散了,他们只能自谋生路;当濒临绝境,他们只能壮士断腕,抵抗到底。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少了解战事后方的故事。很多时候,只记得前方战士英勇无畏的模样。但不要忘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天冷了要穿棉衣,肚子饿了需要食物果腹。
在战争的前线之外,同样也有一处战场,同样惊心动魄;所以,我想将这个故事,慢慢讲给你听。
02
距离日本全面侵华近一年多以来,大半个中国已经沦陷于敌手。
抗日战争中,不仅是生命的牺牲,更加损失了中国40%的农业产值和92%的工业产值;日军不仅想要侵占中国的领土,他们更大的野心是想要掠夺中国丰富的农业与工业资源。
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创建了“保卫中国同盟”,向世界各国人民与海外的华侨同胞宣讲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募集钱款、医药以及战争所需物资。
同年夏天,在陕北延安,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将一名年轻人叫进了自己所居住的窑洞。
在一番彻夜长谈之后,这名年轻人奔赴香港,他的名字是秦邦礼,后化名杨廉安。
杨廉安是江苏无锡人,在他13岁时就去复元钱庄当学徒,这样一个聪明又勤快的人,很快就摸到了做生意的门道,虽然年纪不大,杨廉安已经展现出经商的卓越天赋。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由延安直接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抗日运动也已经初步展开,两军部队在各个根据地不断壮大,由起初不足4万人,发展到16万人。
在日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下,这些前线的战士们,缺枪少弹,缺吃缺穿,缺衣缺药。
在他们生存的地方,每一颗子弹,甚至是每一片包裹伤口的纱布,都需要依赖外部的支援。
无数的伤兵和士兵,只是因为物资的匮乏而被活活冻死。当时的延安,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而在距离延安多公里外的香港,是世界知名的通商贸易口岸,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不少内陆的人口与财富开始短暂的聚集于这处避风港。
03
在香港当时并不显眼的中环商业区,杨廉安带着一些资金,创办了一间经营南北商货贸易商号“联和行”。
联和行的小小招牌出现在干诺道灯火酒绿的各色霓虹灯中,联和行的老板杨廉安带着仅有的两名员工,在不到10平米的办公室里,开展香港最流行的南北货贸易。
当时联和行的规模很小,注册资本仅有两三万港元。但杨廉安非常有经营头脑,他凭借着自己敏感的商业嗅觉,多点办公,由起初的一家,发展为5家商号。
为了便于采购前线所需要的西药,杨廉安接受了香港新亚药厂的邀请,以华侨商人的身份入股。
在经营贸易期间,杨廉安广结好友,结识了许多商界的好朋友,这其中不乏许多爱国华侨与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各国友人。
所以,他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从事着抗日宣传与募捐抗战的工作。
而香港自全面抗战以来,几乎成为支援内地抗战的唯一渠道,所有国外的华侨与盟友的抗战物资,都是通过香港转运到内地。
04
深处抗日战争时期,联和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如何将仓库里的物资转运到前线!
不幸的消息是,在联和行刚刚开张,已经准备好了一定储量的战备物资之时,广州竟然已经沦陷,在香港和内地之间最重要的一条交通要道被彻底堵死。
作为决策人,杨廉安不得不把转运的目光投向邻国越南。
年,从海防到南宁;从南宁到重庆;从重庆到西安;黄土乡道之上继续向北前行,跨越了千山万水,重重险阻,10辆卡车开进了延安。
车上除了衣物和鞋袜,还有当时最先进的x光机,显微镜,电台和发电机。这些物资都是前线战场最为需要的,联和行的这次物资输送,无异于雪中送炭。
当第一批战备物资有惊无险的送往了前线根据地,海防港就遭到了日本空军的轮番轰炸彻底摧毁。
联和行的员工只能辗转千里,选择缅甸的仰光港重新启程。
滇缅公路,是一条因为抗战而抢修出来的特殊公路,这条公路自打诞生起就铺满了中国抗战者的血泪。
这条穿越了六条大江的对外通道,绵延公里,在日本空军的持续轰炸下,修筑公路的多名工人,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异国他乡。
但也正是这条路,载满了杨廉安与联和行员工为前线根据地所输送的抗战物资,他们在日军的轰炸之下,走了整整2年。
先后又有30多辆载满抗战物资的卡车,通过这条公路,被送往昆明,送往延安。
在这段时间内,通过联和行运往内地抗战前线的物资多达多吨,其中包括药品和各种医疗器械,捐款达万美元,其中参与过运送任务的爱国同胞超过人。
物资中的药品与医疗器械由组织统一调配,医院,极大提高了前线伤员的伤愈几率,联和行的所有员工在间接中挽救了无数前线士兵的生命。
05
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在战争之中已经沦陷的香港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在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已经被解放,这极大促进了东北地区工农业的飞速发展,时任东北财经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提议,在香港建立外贸公司,用东北地区丰富的进口产品,换取外汇,购买军需品和生产设备。
至此,在香港德辅道中交易行大楼二层,又出现了一块“联和进出口公司”的招牌。公司的经理是杨琳先生,也就是杨廉安。
香港联和行抗战胜利后重建,但此时的情形却异常艰难。由于缺乏资金,杨琳的经营陷入了困境,联和进出口公司的生意频频没有起色。
与此同时,南方局财经委员会副书记钱之光,在大连组建了中华贸易公司。为了打通与联和进出口公司的贸易通道,钱之光筹划了一条特殊的路线。
东北解放区的出口货物只能通过北朝鲜东部的清津港或罗津港,全部装上苏联货轮起航,出朝鲜海峡,商船上悬挂的苏联国旗可以完美的避开敌人的侦查飞机。
相距2多公里的香港与东北解放区,就这样产生了外贸联系。
东北解放区运送来的货船,可让联和进出口公司的员工忙活了好一阵日子,经理杨琳也是喜出望外。
船上押送的大豆和中药材很快就有了销路,卖了一手好价钱,手里有了钱,杨琳根据中华贸易公司送来的采购清单,每天采购货物。
将西药品、真空管、卷筒新闻纸、麻袋等所需物品。全部采购齐全,装上货轮,货船迎风北上,再返运回东北解放区。
随着战争形势不断好转,解放区出口的产品越来越多,东北地区运往香港的猪鬃、大豆、人参、中药材等,已经是供不应求,十分抢手。
而联和进出口公司也为各地解放区采购了大量橡胶、棉花、汽油、药品、军鞋等紧急物资。
在人民解放军载满枪弹与药品的运输卡车上,有一大部分的物资来源于香港与东北解放区之间这条伟大的贸易航线。
10年的艰辛与努力,曾经的联和行已经发展为拥有20多名员工的贸易公司了,经理杨琳在皇后大道与德辅道之间的毕打行租下一间多平方的大厅,公司能够有如今的规模,早已不是他一个人的生意了。
年,联和进出口公司进行改组扩大,将“联和进出口公司”改名为“华润”公司。“华润”寓意中华大地,雨露滋润。
06
年,中国上海被彻底解放,庆祝上海解放的锣鼓声刚刚平息,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就迎来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商业战争。
那时的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纺织业中心,其工业用电,占全国发电量的1/4。整个上海万人口,每天需要输入城市万斤大米,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恰恰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的这个节点上,一些投机分子妄图扰乱城市经济秩序,抬高物价,然后在这其中谋取暴利。
投机商将棉纱、大米、煤炭作为囤积货物的主战场,这场震惊一时的商业战争被称之为“两白一黑”。
市面上大部分的刚需商品都被投机商人买进仓库囤积,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在疯狂涨价,一时间所有的纺织厂与电厂都面临告急,面临断炊。
上海的资本家集团多以这种手段来谋取利益,鲜有失手的案例。但这次,他们低估了新中国的力量,更加低估了远在香港的那家贸易公司。
面对这场战争,陈云对钱之光下达命令,要求华润公司火速调集物资运往上海,平抑物价。
不到10天的时间里,华润公司从香港市场采购了10万吨棉花,送抵了上海仓库;然而投机商也开始反击,他们又开始大规模采购市场上的大米、棉花、煤炭进行囤积。
而华润公司也早已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把更多装载了米、棉、煤的华润商船源源不断的运往上海,三个月内,调往上海的粮食超过了50亿斤。
在华润公司的积极应对下,上海市场的米、棉、煤价格一泻千里,“两白一黑”的投机生意就此崩盘。
华润公司不遗余力,日夜奋战,挽救上海经济于水火之间。
07
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华润公司所雇佣的船队能够抵达的港口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从干诺道10平米起家的贸易公司,已经把触角伸展到了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
越聚越大的船队背后,已经成为新中国远洋船队的雏形。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在国家恢复经济建设期间,华润公司充当了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
从一间小小的商号,到如今的华润;走过风雨80多年,华润陪伴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为国家外贸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行走在香港的古街旧巷中,透过老旧的招牌洒下一些阳光,映在每一个行色匆匆的旅客身上,仿佛用旧日美好时光,提示着那些被遗忘的存在。
华润80周年纪录片《润物耕心》,已在凤凰网上线播出,将为我们串联起那些曾经的回忆,有些人,有些事,真的不应该被忘记。
想要了解一个企业,必然要了解其文化;想要了解其文化,不妨去看看他的历史。
华润集团——《润物耕心》,重看一段历史,重捡一段回忆,重温一种精神。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润物耕心》!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