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这是当时的一股大潮流。中国人终于睁开眼睛看世界了,发现世界大得很,比自己富强、先进的国家也多得很,很多有见识的中国人,开始不怕承认自己的落后,也不惧大力鼓吹向外国学习了。
其实大部分崇洋媚外,或排外的人,都是没怎么真正接触过外国文化、拒绝了解外国文化的,相反,真正由洋人在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培正、培道、真光、协和以及夏葛医学校、博济医校等众多西医学院、护士学校的毕业生,反而绝大部分都是诚挚爱国、一心报效祖国的人。
同治元年(),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招收满族子弟,培养翻译人才。翌年,广州将军瑞麟、两广总督毛鸿宾奏准依照京沪之例,创办广州同文馆(又称广方言馆)。从同治二年()开始筹办,同治三年()6月正式开学,设于城西朝天街(今朝天路81号)。是为中国早开办的外语学校之一。
瑞麟
毛鸿宾
据同文馆章程所示,同文馆校舍并不大,仅“租赁省城北门内朝天街房屋二所”,作为办学场地,而且对未来的扩张设下限制,“议定每月租银一十七两二钱六分,将来如有迁移加增,总在二十两以内为度”。同文馆经费开支全部由粤海关在船钞(对商船征收的税)内按三成拨交。
上图广州同文馆学生合影
下图19世纪广州同文馆师生合影
同文馆设立提调一员,由广州将军在协领各员内遴派充当,以资统率。另设馆长二员:旗员用防御,汉人用佐杂,经理馆务。延请汉人教习一人,西洋教习一人,一般在粤海关职员中选拔,取能通算学,有熟习西学实用者,每日上午、中午、下午,由西洋教习训课。早晚各时由汉文教习训课。课程包括天文、地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等。仍随时兼习满文、满语,除了学习英文外,还课以经史大义,俾得通知古今,以重本务。另添设背书分教习二人,由广州将军于驻防文生员内选派赴馆,俾资诵习。学制为三年,每年甄别一次,其于西洋语言文字无所通晓者,即行撤退,挑选更换。
那时的同文馆,就有外国人教师,并不担心他们会教出一些崇洋媚外的学生。可见那时朝廷对自己的“经史大义”,还是很自信的。
蔡锡勇
左秉隆
同文馆肄业生额设20名,其中旗人16名,汉人4名,年各20岁以下14岁以上,拣选世家子弟的聪慧者,送馆肄业。同文馆肄业生由旗汉各绅保举,提调总核保举人数,酌定筹第,先挑选20名入馆肄业,仍挑选存记20名,以备肄业生或有事故,挨次挑补。
清光绪五年(),朝廷学得光学英文还不够,广州同文馆又增设了法文馆、德文馆,每馆招收学生十人。其后又增设东语(日文)馆、俄语馆,学制增至八年。
广州同文馆培养了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首届毕业生蔡锡勇,同治十一年()授翻译监生;首届毕业生那三,广州镶蓝旗人,后担任驻新加坡总领事;首届毕业生左秉隆,广州正黄旗人,毕业后任驻新加坡总领事;毛殿龄,广东汉军旗人,清光绪三年()入广州同文馆学习,毕业后任上海江海海关关员;贾文燕,光绪十年()入广州同文馆学习,毕业后任驻缅甸仰光领事。杨佑,光绪二十三年()入广州同文馆学习日文,毕业后任朝鲜元山领事。
光绪三十一年()同文馆改称译学馆;翌年改为满汉八旗高等小学;年改为粤城高等小学;年,改名为广州市第三高等小学;年改名为广州市立第五十三小学;年改名为广州市立第一小学;年改名为惠福区中心小学;年改名为北区中心小学;年改名为解放中街第一小学;年改名为朝天路小学;年,因朝天路改名为朝阳路,学校亦随之改名为朝阳路小学;年,随着朝天路名的恢复,学校亦改回叫做朝天路小学;年改名为朝天小学。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同文馆的遗迹,现仅余朝天小学内的三株受到特殊保护的菩提古榕,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其分别为岁、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