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王老师给大家整理了7-9年级道德与法治与历史下册的期中复习资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背诵呢?今天,老师又为大家整理了7、8年级地理期中复习知识要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领取电子版下载打印。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期中复习清单
(部分预览)
第六章亚洲
第1节世界第一大洲1、亚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地跨北寒带、北温带、热带;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2、范围:西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隔海相望。面积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3、分区与国家:48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6个地区。中国在东亚。
4、地形特点:一是地形类型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二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三是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5、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亚洲的许多大河均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放射状流向海洋。
第2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1、亚洲气候的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三是大陆性气候强。
2、亚洲的季风气候: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生长。但是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使得亚洲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3、各大洲人口数量: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4、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亚)、印度(亚)、美国、印度尼西亚(亚)、巴西、巴基斯坦(亚)、俄罗斯、孟加拉国(亚)、日本(亚)、尼日利亚,六国在亚洲。
5、各大洲人口增长率: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与大洋洲(并列)、北美洲、欧洲。
6、亚洲人口分布:分布不均,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及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北部、西部、中部,人口较为稀疏。
7、亚洲人口问题: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压力。
8、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日本是唯一发达国家,其它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明显差距,沙特阿拉伯等依靠石油较为富裕,新加坡、韩国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它大部分国家较为落后。亚洲各国因地制宜,发挥本国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日本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领土组成:由本洲、北海道、四国、九洲等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小岛组成。
领土评价: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3.地形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分布在沿海。
4.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日本象征,是活火山。)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活跃。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经济特点:加工贸易经济(进口原料—加工—出口工业产品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2.日本经济与世界联系密切(眼光瞄准海外市场)的原因:
优势:便利的海运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
劣势: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赖十分严重。
3.工业分布特点: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_濑户内海_沿岸。
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最主要原因:
4.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按自东向西的顺序:京滨工业区(首都东京和横滨),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大阪和神户),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会举例说明)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西方气息。
第二节东南亚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必经之路,是西亚、非洲石油运输到东亚的主要通道,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热带。
2.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全年高温、降水丰沛特点。
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棕、椰子、蕉麻的最大产地。
4.理解日常消费行为与东南亚热带雨林保护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中南半岛上的山脉、大河多_由北向南_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2.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中南半岛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3.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好处与弊端:
好处:A河流沿岸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B河流是水运通道。对外交通便捷;C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水源;D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弊端:A丰水季节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对人民生活造成威胁;B城市污水会污染河流。
四、热带旅游胜地
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尼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
第三节印度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印度的人口还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2.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每年10—次年5月为旱季,盛行东北季风;每年6—9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
3.西南季风很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或风力强盛,易引起水灾;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或风力太弱,易引起旱灾
4.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地形: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气温高的平原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气温低的高原地区。
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1.印度利用本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外服务外包订单,发展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等特点。
2.软件外包业务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2/3,有世界办公室之称。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期中复习清单
(部分预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自然景观的差异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一般低于毫米)
多(一般高于毫米)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河流有无结冰期
有
无
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人文景观的差异
差异原因
农耕制度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
两年三熟
一年两至三熟
气候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气候、地形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气候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经济作物
棉花、谷子、大豆等
棉花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
墙体高
气候
因文章篇幅有限
这里只展示了部分内容
想要完整电子版按下方步骤领取
怎样获取打印版?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