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体验ldquo千塔之国rdquo
TUhjnbcbe - 2021/12/13 16:58:00
一直对缅甸充满好奇,尤其它还是一个佛教国家,今年,我终于有了寻访它的机会。

1月初,我到缅甸去探望在那里工作的丈夫。临近年关,机票开始贵了,我特意选择了北京—昆明—曼德勒的路线,算是当时能看到的所有机票里最经济实惠的。

昆明到曼德勒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航程,比较神奇的是,北京和缅甸的时差也刚好是一个半小时,于是,我晚上八点钟从昆明起飞,又于晚上八点钟抵达了曼德勒,好像是坐了一回“时空机”。

曼德勒的机场很小,朴素得有点简陋,也相当冷清,从这里起落的国际航班大多来自中国西南部的几个大城市。和一个多小时前刚离开的长水机场相比,这里更像一个国内的长途汽车站,尤其是大屏幕上还打着带有董明珠照片的大幅空调广告,更让初到此地的我失去了异域感。

作为亚洲最贫穷的国家,缅甸不光是机场等市*建设落后,其实各项基础设施也都很不完善。比如,在它著名的旅游城市蒲甘,虽然大街上和寺庙里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欧美游客,但旅游业的发达似乎尚未给这个城市带来经济上的发展。很多人家都是住在街边的塑胶帐篷里,帐篷边就养着牛马,尘土飞扬的马路,发出恶臭的牛马粪便,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塑胶帐篷,这似乎就是缅甸目前一些贫民的生活现状。

从曼德勒到蒲甘这一路上,随处可见这样的草棚棚房子,相比于蒲甘马路边的塑胶帐篷,这种居住环境已不算太差。浪漫的缅甸人即使再穷,也大多会在家门口支一架装饰着塑料花草的秋千。在这种情况下,缅甸的教育自然也发展得并不好,十年基础学制中,只有一至四年级的小学是义务教育。因此,很多贫穷家庭的孩子,至今都会选择到寺庙去读书,接受教育。女孩子更是如此,进入寺庙,不仅能够学到文化知识,生活也随之有了保障。让穷人获得生存和受教育的机会,这是缅甸佛教最温暖的地方。也许是贫穷的生活更加不容易掌控,而宗教会给不幸的人带来希望和精神支柱,缅甸人对佛教的依恋就犹如小孩信赖眷恋妈妈一般。在全缅多万的人口中,有80%的民众都信奉佛教。也正因如此,缅甸人以为自己建造一座佛塔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为缅甸赢得了“千塔之国”的美称。如今,缅甸国内超过90%的景点都是佛塔和寺庙。缅甸的女性地位很低,但小沙弥尼们的生活却十分多姿多彩,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去的几天正赶上缅甸的独立日假期,经常可以看到集体出来修学旅行的小沙弥尼。艳丽的粉色袈裟,内衬橙红色的僧袍,再配上雪白的花串和红色的阳伞,她们融古典美和青春气息于一身,非常可爱。

作为一个刚刚开放的国家,来缅甸旅游的外国游客虽然越来越多,但孩子们见到外国人还是会感到新奇。很多当地人都会热情邀请外国游客合影,甚至连一些活泼开朗的小沙弥尼也不例外。但是,或许是出于保守的心理,又或许是身份的约束,她们只会选择年轻面善的女性游客。

小沙弥尼们很少有用手机拍照的。虽然在诸如仰光、曼德勒等几个大城市中,也随处可见华为、小米、三星甚至苹果的专卖店,但这些从小被送去寺庙的小孩子却几乎都没有手机,可能她们大多还是来自贫寒家庭,才会被送去寺庙接受庇护吧。

不仅没有手机等“奢侈品”,到客运站向游客化缘要钱的小沙弥也不在少数。

在缅甸的很多旅游景点附近,都会有卖东西或有偿拍照的小孩子出没。因为年纪小,他们的心性非常简单,赚到钱了,他们会高高兴兴地用中文说“姐姐漂亮”,若我不肯掏钱,他们则会立刻翻脸,用中文大声指责“中国不好”。但是小沙弥要不到钱就默默走开,虽然有时会忍不住露出失望的表情。也许,信仰规范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即使很小的孩子,都知道决不能给佛教抹黑。

我是第一次来到缅甸,对这里的出家人最直观的认识,就是他们每天清晨都会出来化缘。化缘时,不管是比丘还是比丘尼师父,都一定要穿戴严谨,连脖子都要严严实实地围起来,同时还必须要赤足,这都是为了他们表达对施主的尊重。

在缅甸的大街小巷,排着长队一起去化缘的出家人随处可见,队伍里不乏年纪很小的孩子。

也有些出家人会独自出来化缘。他们往往年纪比较大,而且决不要钱,只要食物。施主对这样的师父也异常尊敬。在曼德勒的长途汽车站,我就有幸看到了两位年长的出家人先后向同一家小卖部化缘的情形。他们稳重而矜持,老板娘在很短时间内两次放下生意出来接待师父,也都是一副慷慨大方的样子。

穿粉色上衣的女子就是小卖部虔诚的老板娘,这一早上,也许她要接待好几批化缘的师父。

也可能因为缅甸的中北部早晚温差很大,清早气温很低的缘故吧,在曼德勒,保温桶是僧侣们化缘的“标配”,几乎每位出来化缘的僧侣都会随身携带一个保温桶。

几乎每位师父都会随身携带保温桶,而且保温桶似乎都是一模一样的,不知是否是寺庙里统一配给的。

不过,在缅甸,出家人的生活并非只有清苦。年长的师父们也会出来游玩,开开心心地参观著名佛塔,合影留念。这里的寺庙没有“不能给佛像拍照”的规定,因此他们也会大方开朗地笑着,和寺庙中的佛像合影。甚至,也有些师父是成群结队出来旅行,还会带上一位导游,主要是负责联系车辆接洽、拍集体照等事宜,毕竟,师父们对寺庙是最了解的,导游们也不敢“班门弄斧”。对我而言,在缅甸最为难忘的经历,就是去位于曼德勒的著名的马哈伽纳扬僧院(MaharGandarYoneMonastery)观看著名的“千人僧饭”。作为缅甸最大的佛学院,这里从十几岁的小沙弥到年迈的住持,都安守着“过午不食”的戒律,每天都只在凌晨四点钟和上午十点钟吃两顿饭。上午十点钟的午斋,更是千人同餐,场面十分壮观。

为了能够找到一个视野相对较好的位置,决定去马哈伽纳扬僧院那天,我们特意包了一辆全天服务的出租车,还不到九点半,就已经抵达了僧院。我到的时候,僧人们一会儿要走的小路还空荡荡的,但两边警戒线后面的各国游客已经“茫茫多”了。在中间的小路上,不时有值日的出家人走来走去,请不小心走过来的游客离开,也有些带旅游团前来参观的当地导游会主动出来协助师父维持秩序。

出家人排成长队从僧房走到斋堂,一路上,甬道两边都挤满了拍照热情高涨的各国游客,遇到特别可爱的小小沙弥,游客们也很乐于供养食物或给钱。有些特别年幼的,连钵的盖子都还盖不好,站在甬道中间维持秩序的师父或导游就会帮他们整理,以保证钵里的东西不要掉出来。

不过,游客们的热情也会给他们带来困扰,听说曾经发生过游客争抢摆放三脚架位置的事情,后来的千人僧饭上就不许再使用三脚架了。

如果遇到外国游客穿了太短的裙子或太暴露的服装,现场负责维持秩序的师父也会用简单的英语轻声但坚决地要求其退场。我们去的那一天,就有一对欧洲夫妇,因为太太的裙子过短而被“劝退”了。在这个贫穷的国家,外国游客,尤其是西方游客,因为消费能力强,几乎到哪里都是“高人一等”的,充满了优越感,有时态度真是颇为嚣张,当地人也都不以为忤,反而会乐呵呵地接受。没想到,我们竟在这里遇到了这么“刚”的一位师父,如此坚持原则,完全不把对方高强的消费能力看在眼里,这也算对“众生平等”的一种解释吧!我没来由地感到有点痛快。

中间的甬道只允许出家人行走,游客都被绳子拦在甬道两边。唯一能够享有特权的就是佛学院里的小狗们,不仅可以躺在甬道中间休息,还可以跟着师父们一起走向斋堂。缅甸随处可见悠然自得的流浪狗,连寺庙里都不例外。这也许是因为这里的人颇具佛心,不会随意伤害动物,且气候比较温暖,适合流浪动物生存吧。

说到这里,就要为大家奉上这段“千人僧饭”的视频了,这是年1月6日我在现场拍摄的,虽然它可能没有网络上的同类视频那么震撼,但贵在完整,而且几乎没有经过后期的加工制作,完全是一段原生态的“千人僧饭现场版”。

视频:缅甸“千僧斋饭”

这是我第一次去缅甸。也是第一次见到“景点”如此单一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游玩都是围绕佛教展开的,让我得以最近距离地接触佛教。现在回想起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佛教在这个国家完全不是高高在上的,这里穷人太多了,几乎每一个都需要佛教的庇护和鼓舞,佛教因此成了一个非常温暖人心的存在,随时都能够给百姓提供最实际的帮助。佛教带来了安全感,这个国家的人民在如此贫穷的生活中,还能拥有宁静的心境、柔韧的举止和乐观的性格,用他们“缅甸式微笑”感染了全世界,让观者无不感到快乐和神圣。

“千塔之国”缅甸

佛塔,又可以称为“浮屠”,最初是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的。在缅甸,随处可见普通人为自己建造的小型佛塔,比较著名的大佛塔多集中在蒲甘考古区,如阿南达寺、达玛扬基寺等。而缅甸最著名的“瑞光大金塔”则位于仰光,它是缅甸人民的骄傲。

我们的问题

你喜欢作者分享的缅甸之旅吗?

你期待去“千塔之国”缅甸吗?

欢迎留言

撰文摄影︱Sarah图片︱网络视觉︱由由编辑︱天航统筹︱丽尼

轉載請註明出處

投稿請聯系我們

xiyougzsh_

.
1
查看完整版本: 体验ldquo千塔之国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