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道奇”卡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可是对于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南侨机工翁家贵老人来说,“道奇”卡车这个在抗战时期用于运载军需物资的重要工具,却亲如战友。
年至年期间,为了早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道奇卡车陪伴众多南侨机工在滇缅路上万里奔波,那段时间,南侨机工吃、喝、住、行都是在道奇卡车上,与道奇结下了生死之缘,他们将道奇卡车形象地称为“道奇旅馆”。那是怎样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出生在海南的翁家贵因为家里贫困,15岁时就下南洋到马来西亚讨生活,勤快聪慧的他很快就学会了开车,这在当时是一门不错的技能。慢慢地,他的生活开始有所改善。但这样的生活,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发生了改变。
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沿海大量工商业、工厂和银行纷纷迁往内地,其中不少迁到了云南昆明,昆明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当时在昆明重建的工厂有几十家之多,主要从事钢铁和军工产业。由于沿海重要港口大多失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也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先后被切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困难。
面对危机,国民*府决定修建一条从昆明至缅甸的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通仰光港,这就是著名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本来只是为了抢运国际援助和国外购买的物资而紧急修建的,但在竣工后,却成为当时中国和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不仅要负责抢运军事物资,还要运输工业生产原料和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物品。
滇缅公路
年底滇缅公路通车,国民*府成立了“西南运输处”负责相关运输事务。没过多久,滇越铁路被日军彻底切断,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国际通道。年至年三年期间,滇缅公路一共抢运回国1.3万多辆汽车,其中不少是美国产的道奇卡车。
当汽车有了保障后,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司机和修车的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因此,运输处成立后的第一要务便是大量地招募和训练司机。
这时,旅居海外的华侨向祖国伸出了援手。当时的海外华侨社团有多个,其中南洋有个。领导万南洋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最高机构是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东南亚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之后,年发出了“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与国家一同战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通告一经发出,马上得到了响应,众多爱国华侨踊跃报名,有的甚至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新加坡华侨王文松放弃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的高薪,告别妻儿,率十几个同伴携全套修理器具报名回国;生于印度尼西亚的21岁青年陈寿全卖掉自家小汽车,自费回国;身为家中独子,新加坡的吴钟标改名吴惠民,瞒过家人报名回国;也是怕家人拦阻,生于马来西亚的黄乐垣改名黄铁*报名回国……值得一提的是,在机工行列中,还有4位华侨女青年,她们女扮男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翁家贵回忆说,当年他到马来西亚的时候,日本人还没有到海南,而他年回海南时,日本人已经侵占了海南。有人曾问过他,马来西亚那边相对安全很多,为什么还要执意回来呢?他回答说,年,海南都被日本人占领了,他们没有家可以回了。为了回家,所以回来救国。
翁家贵
年,翁家贵时年26岁,生活十分安定的他和许多华侨一样,深深焦虑的同时,也时刻惦记着用何种方式来为危难中的祖国尽一份微薄之力,而通告则为他找到了一个报效祖国的机会。翁家贵说当时报名的有几千人,最后只要了多人,体检很严格。他报名的时候报小了3岁,就是怕年纪大的报不上名。不过他也有自己的特长,那就是车子开的特别好。知道通过了体检后,翁家贵非常高兴。
年5月,翁家贵从马来西亚到了新加坡,并和其他的南侨机工一起,踏上了回国的征程。当时志愿回国援助抗战的华侨前后共有人。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当南侨机工们到达大后方之后,都要进行两个月左右的军事训练,在这些知识中,防空知识最为实用,这在他们以后于滇缅公路上抢运物资之时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拯救了很多机工的生命。
经短期军训后,南侨机工被编入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大队,并组建了“华侨先锋运输队”第一、二大队。全部由南侨机工组成的运输队就是上述的6个大队,此外,还有的混编在第一、三、五、九、十五等5个大队。当年,在滇缅公路从事运输的共有17个大队约辆汽车,而6个由华侨机工组建的运输大队驾驶的汽车占了三分之一,大约多辆。
当时翁家贵跑的线路是滇缅运输线,车里拉的从弹药、飞机、大炮到汽油、机关枪,只要是战略物资,他都拉过。滇缅公路,艰难而凶险,这条运输线,南至缅甸的腊戍,北抵中国的昆明,全长公里。沿途要翻越高黎贡山等高山,跨过怒江、澜沧江、漾濞江等大河,单程七八天路程,约有三分之一的路段是贴着悬崖,路宽不足7米,狭窄的地方仅能容1辆车通过,稍有不慎,就车毁人亡;由于当时的公路并未铺设柏油,雨季行车,满路泥泞,坑坑洼洼;沿途气候潮湿,蚊虫猖獗,许多人得了恶性疟疾。为了切断这条交通线,日机还经常进行轰炸偷袭,所以运输过程异常凶险。将物资运到昆明后,又立即返回,运送下一批。
修建滇缅公路
翁家贵老人已经数不清自己拉了多少个来回,那时,人停车不停,人生病了,就换一个人接着跑。南侨们回来的目的就是打日本人,也就是要尽量开着车子多跑几趟。他们每天7点钟就早早起来,因为路不好走,必须要早起赶路。当时是几个车子带一个伙夫,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火做饭。睡觉都是在车里,哪里黑、哪里不容易被日军飞机发现,就在哪里睡。他们形象的把一直陪伴着他们的道奇卡车叫做“道奇旅馆”。
不仅仅是因为任务重,需要日夜兼程,对于翁家贵他们来说,多运输一颗子弹,一份军需物资,都觉得能为早日赶走日本侵略者出一点绵薄之力。他说,我们就是想早日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就只有这一个想法。苦也不管了,也不怕累,就只想着要怎么把车子跑得好。
有一次,运输的艰难和工作的劳累让翁家贵发起了高烧甚至开始打摆子,打摆子以后仍然持续高烧。他坚持把车子慢慢开到了保山,到了保山以后,医院。第二天烧一退,医院,又回到运输一线。
在艰难的岁月里,南侨机工们依然要求自己衣着整齐,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翁家贵老人回忆说,当年他们睡觉时都会在头上罩一个网兜把头发扎起来,不让头发散掉,早起之后只要进行简易的梳理就可以了。所以,沿途的群众都会一眼认出他们来,把他们当做模仿的对象,对他们也非常的友善。
南洋机工运输大队
滇缅公路运输的黄金时期,没有延续很长,由于日军侵略的加剧,东南亚和中国国土的逐渐沦陷,日军已经可以对滇缅公路的全线进行空袭了。一开始敌军就想方设法要将公路切断,断绝外界的援助和当时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为了有效的断绝公路运输,日军重点在公路的咽喉要道进行轰炸,也对来往的车辆进行轰炸。
翁家贵也碰到过日本飞机的轰炸,那一次日本人在保山轰炸,功果桥、汇通桥都是日本人的目标。在桥的不算太远的地方有防空洞,敌机来了,机工们就把车子藏起来。每一次藏起来的时候,翁家贵说:“都心惊胆战的,觉得特别危险。”
道路两旁的居民们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昌淦桥架设于澜沧江上、惠通桥架设于怒江之上,这两座桥梁是敌军攻击的重中之重,两座大桥几经破坏。滇缅公路关系重大,一刻也不能停止运转,在敌人空袭之后,抢修队便马上开始修复工作。
年1月,日军飞机第14次轰炸昌淦桥,这座满目疮痍的大桥被彻底炸断。得手之后,日军通过电台宣布,滇缅公路断绝,3个月内无通车希望,一时紧张的气氛开始蔓延,但在不久之后,滇缅公路就恢复了运输和通车,南侨机工们和其他运输队伍也随即再次投入紧张的运输工作。
原来抢修队已经事先考虑到大桥可能在敌人越发频繁的轰炸中被炸断,所以已经想到了替代办法,采用空汽油桶和木板做成渡船,然后司机们只要将汽车开上渡船,再将渡船拉过河即可。后来,又使用了空汽油桶和渡船所搭建起来的浮桥以提高通行能力。
翁家贵对桥被炸断这件事也印象颇深,他说新桥炸断了以后,老桥也炸坏了,后来就搞浮桥,拿多个汽油桶连起来成桥。在那个浮桥上开车很艰难,因为它是活动的,还很简陋,汽油桶在下面,上面用木头铺着,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到江里。翁家贵还说,虽然当时他们都很害怕,但再害怕车子也不能停,再危险也得坚持。
艰难的岁月里也不乏浪漫。翁家贵没有想到,会在硝烟弥漫的滇缅路上,遇到爱情。他依然清晰地记得与妻子罗春芳相识的情形。当时翁家贵所在的中队在保山市一个小庙内办公,他们就驻扎在小庙旁的旅店里。那时罗春芳才16岁,扎着小辫子,是个害羞的小姑娘。罗春芳的母亲认为翁家贵年轻,有一技之长,而且性格温和,在战争年代把女儿许配给这样的人放心。
在岳母的主张下,26岁的翁家贵和罗春芳订婚了。翁家贵和罗春芳相爱后,彼此见面的机会很少。因为,翁家贵要经常往返于滇缅路上,运送军需物资。年底,翁家贵向所在中队请了两天假,回到保山迎娶他美丽的新娘。
婚礼很简单,就是车队的几名战友,还有罗春芳的伴娘及亲友们,在一起喝了顿简单的喜酒。婚礼举行当天,日军轰炸滇缅路,波及到婚礼现场,罗春芳的伴娘范永华不幸被炸死,罗春芳幸免于难。
翁家贵和他的工友们无数次地驾驶着道奇卡车穿梭于保山到昆明的路上,崎岖的山路上承载了他们无数的汗水,而司空见惯的日军空袭让生死离别不再陌生,在运输过程中,有的南侨机工便在空袭中壮烈牺牲。有些工友连车带人被炸翻进怒江,很多天之后才找的到尸体。敌机的狂轰乱炸,高强度的运输任务和紧张的生活,气候条件的恶劣,造成一些南侨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的运输线上。据一份资料表明,在八年全面抗战中,共有约名南桥机工在公路上因疟疾、轰炸以及山路险峻而殉职。
在回忆战争岁月时,翁家贵老人的表情一直是平和的,只是在讲到工友牺牲时,他停顿住,良久的沉默着,眼里充满了泪水。而讲到是否因为遇到的危险和艰难而后悔当初所做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摇摇头说,“不后悔”,他报效祖国的这份坚定,从未动摇。
为了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国民*府交通部先后花费巨资,购买先进设备和物资,准备将滇缅公路铺设成柏油路面。年3月,正当公路西面路段进行铺设的时候,日军对缅甸发动了突然进攻,仰光港的大批没有来得及运输的物资被日军缴获,随后日军向北推进,并且打败了前来增援的中、美、英联军,5月攻入云南境内占领了怒江以西地区。年5月以后,滇缅公路的运输彻底断绝。公路上原本繁忙的驾驶员和车辆一时被迫闲置,南侨机工们和众多司机则被解散。
据统计,年至年的三年时间,滇缅公路一共抢运了50多万吨军需物资和1万5千多辆汽车,还有那些无法统计的其他物资及用品,而抗战中中国军队的物资和装备几乎有一半是通过滇缅公路运进来的,而运输这些物资的汽车,正是由南侨机工们和其他司机一起驾驶的。
突然的失业,南侨机工生活十分艰辛,在大后方举目无亲,再加上东南亚地区也基本被日军占领,无法再回去。所以在年的下半年,南侨机工们基本都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艰苦岁月。幸好,年,翁家贵老人在美国空军“飞虎队”来到云南后,当了一名机场伙夫。
抗战胜利后,陈嘉庚与当局交涉,亲自致函国民*府,敦促为南侨机工返回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经过努力,南侨机工得已复员。
南侨机工对祖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学者把他们称为华侨史上一次人数最为集中、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行动。年,云南省*府,在昆明西山为南侨机工们修建了一座“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碑高9米,大理石贴面。以此来纪念那些毅然回国为祖国抗战服务的华侨赤子。纪念碑的碑文上这样写道“当年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共有三千多人。有一千多人因战火、车祸和疾病为国捐躯,另有一千多人在战后回到居住国,而剩下来的一千多人则一直留了下来。目前,幸存者不及百人……”。
抗战结束后,为了妻子,翁家贵留在了云南,没有返回南洋。解放后,他在昆明一家机械修理厂工作,一直到退休。
70多年过去了,翁家贵老人一直不曾忘记“道奇旅馆”的岁月。他说,在后来的生活中,因为有过那样的经历,以后再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觉得无所畏惧了。如今,老人身体还硬朗,特别喜欢唱歌。他经常唱的是一首70多年前流行的歌曲。歌中唱到:
抵御外辱、参加抗日最光荣!
枪口对外,我们是铁的队伍!
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
愿作自由人。
枪口对外齐走向前!
不打老百姓,不打自己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