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包茂红东南亚研究与环境史研究
TUhjnbcbe - 2021/5/13 14:55:00

东南亚研究与环境史研究

包茂红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原文以《国际东南亚研究的演变——以东南亚史研究为重点》为题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经作者授权转载,注释从略。

摘要

为了满足重新划分世界和了解异域的需要,欧美发明了东南亚概念和东南亚研究。确实,欧美的东南亚研究曾经处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冷战结束和东亚崛起,东亚和东南亚的东南亚研究异军突起。这种格局变化反映了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演化。从这个视角出发,环境史的新思维或许可为东南亚研究提供新的概念基础和分析工具,有助于形成新型的东南亚研究范式。

关键词:东南亚;东南亚研究;区域研究;跨学科研究;东南亚史;环境史

作为区域研究的东南亚研究即将走过一个世纪,正在经历兴旺之后反思和寻找新方向的阵痛,似乎也在经历格局变化的调整。东南亚作为一个地缘*治和学术名词,是欧美的创造,东南亚研究也同样是欧美学术界的发明,在欧美形成的研究范式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而逐渐成为主导范式。然而,这并不是说世界其它地区不存在东南亚研究,或即使存在但不重要。相反,在东亚,东南亚研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发生和发展,正与东南亚的东南亚研究一起形成巨大合力,改变着东南亚研究知识生产的内容和面貌。

本文将以东南亚历史研究为重点,简要梳理欧美、东南亚、东亚的东南亚研究,并在前人提出的可能发展方向基础上提出一孔之见,强调指出,实现文理交叉,推动环境史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一、东南亚概念的谱系

东南亚这个名词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它的出现是独特历史环境的产物。早在殖民时代,英国殖民者把自己在现在东南亚的属地视之为英印帝国在东部的扩展,也是通向中国的海道上的重要据点,因而称之为“远印度(FurtherorFartherIndia)”或“大印度(GreaterIndia)”。荷兰殖民者把自己在这个区域的占领地称之为“东印度(EastIndia)”,法国殖民者把自己的称之为“印度支那(Indochina)”。唯独在这个地区没有殖民地的德奥学者在19世纪末相继在其著作中称之为“东南亚(S?dostasien)”,其中的先驱和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冯·海涅-盖尔登(RobertvonHeine-Geldern)。在美国,虽然牧师霍华德·马尔科姆早在年就在波士顿出版了一本名为《游历东南亚》的书,使用了东南亚(South-easternAsia)这个词,但却是像海涅-盖尔登这样的来自德奥的学者从文化和历史上阐释了东南亚不同于印度和中国的特性,促进了东南亚概念在美国的演进。显然,这一时期在欧美世界出现的东南亚概念是少数“先知先觉者”的灵光一现,并没有形成系统性论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学术界和军事界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战后,英国国力下降,不得不在英帝国实施开发计划。东南亚因为战略资源丰富而成为重点开发区域之一,英国甚至想把这一区域变成自己的内湖(Britishlake)。同时,对研究这一区域的官方资助增多,一些在缅甸仰光大学和海峡殖民地莱佛士学院任职的学者相继回到英国。形势的变化和在地观察和研究的经验促使这些学者跨越大陆东南亚和海岛东南亚的自然区隔,进而把这一地区作为一个与印度和中国切割的整体来看待。标志这一变化的事件是年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建立了东南亚和群岛系(DepartmentofSouthEastAsiaandtheIslands)。这是在欧美学术界第一次正式建制性地、明确定义地提出了东南亚这个概念。

二战爆发后,东南亚地区几乎全部被日本占领。在日占区,日本法西斯主义侵略者打出的旗号是“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等。这些口号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它要把东南亚地区与欧洲殖民者切割;另一方面,这个地区属于本地区人。显然,日本殖民者用这些口号来为自己的侵略开脱和装饰,但对欧美殖民者来说,它们启示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东南亚不仅是英国和其它宗主国的东南亚,还是东南亚人的东南亚。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商议确定,由蒙巴顿勋爵设立了“东南亚战区司令部(SouthEastAsiaCommand)”。这意味着东南亚一词正式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地缘*治上的一个单位(其中不包括由华盛顿负责的菲律宾)。在美国,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朝鲜战争爆发,再像以前那样使用“中国及其周边”的说法已不合时宜,于是,“东南亚”一词被广泛用于替代中国的“周边”。从这个意义上看,“东南亚”这个概念就是冷战的产物,是发明出来的、用以支撑美国对亚洲战略的“概念装置”。这一重大*治和战略认识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学术研究产生根本性影响。此后,无论是在欧美还是亚洲都相继设立了东南亚研究计划,成立了东南亚研究中心。

在东亚,东南亚概念的形成却是另一番景象。早在汉代,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在中国典籍中被称为“南海”。到了宋代,有时也把这一地区称为“南洋”。但因为这一区域面积广大,于是划分为“东南洋”和“西南洋”。到了元末清初,逐渐简称为“东洋”和“西洋”。吕宋岛、苏禄群岛、摩鲁加群岛和其它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属于东洋,而越南、暹罗等属于西洋,下南洋的航线也分为东洋针路和西洋针路两支。郑和下西洋的西洋就是指东西洋分界线以西区域,包括印度洋地区。到了清朝,南洋又成为普遍使用的名词。辛亥革命后,部分回到中国的华侨学者组建南洋研究机构,发行南洋研究杂志和出版南洋研究系列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国际关系中,都采用了来自欧美世界的东南亚概念。如果说南洋是从中国中心或中国的天下观来观察现在的东南亚及其临近区域的话,那么解放初采用的东南亚概念就是从主权国家和区域独立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居,部分地区也深受中国文化和中国移民的影响,但从欧美世界借用的东南亚概念与中国传统的南洋概念既有联系,更有区别。

日本虽然在江户时代末期从中国借鉴了南洋概念,但其内涵并不相同,主要包含了现在的海岛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岛屿两部分,大体上体现了作为岛国的日本和作为陆地国家的中国的不同

1
查看完整版本: 包茂红东南亚研究与环境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