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原创泸水印象
TUhjnbcbe - 2021/5/10 16:53:00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pf.39.net/bdfyy/dbfzl/171218/5941745.html

导言:到今天,我在泸水工作已有天,即使刨除回昆联系工作、休假的时间,也在泸水农村居住天有余。到州访县、到县访乡、进乡访村、进村访户——怒江4县,到过3县;泸水9乡,到过8乡;上江6村,居新建1村;新建户,到过余户。这一段工作经历,值得回味多年;在工作中的收获,值得珍藏一生。在泸水工作期间,正逢泸水撤县设市,又在本月迎来傈僳族最隆重的节日阔时节。幸运的是,在新知图书城购书时,巧遇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傈僳族、怒江等内容的书籍,顿时眼界大开、感想随多,故借此重要时刻,随笔留为纪念。

“路遥路险路曲、贫瘠贫苦贫弱、亲闻亲历亲为,受益良多;奇山奇水奇石、朴质朴素朴实、善酒善友善射,映于内心”。——年12月12日

今年6月,国务院批准泸水撤县设市。恰时,我正在泸水工作,有幸赶上这一重大事件。从国家或者省的层面来看,撤县设市本属一项稀松平常的日常性工作,但是,对于泸水而言,这或许有更多的蕴意。特别是当我对怒江州的历史、泸水的历史、傈僳族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这一感受才更为强烈。今天是“双12”,怒江傈僳“阔时”文化旅游节暨泸水县撤县设市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再过几天的12月20日至12月23日,就是傈僳族每年之中最重大的节日——阔时节。按照我的理解,泸水把撤县设市活动定在阔时节举行,自然是意在表明撤县设市是一件十分重要(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事件,寓意与天同庆、与民同庆、与节同庆,是一种最高规格的“礼遇”。

“傈僳族”“溜索”“独龙江”“三江并流”“水电站”“怒江”“丙中洛”,是大多数云南人的怒江印象。对普通云南人来说,“只听过没到过”恐怕是大多数人提起怒江的第一反应,泸水作为怒江州府所在地,也不为大多数云南人所熟知,其知名度甚至不如贡山县的独龙江乡。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怒江偏居一隅、路远难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交通安全隐患突出,又没有机场,在年以前大保高速没有通车的时候,从昆明到泸水坐汽车两天时间才能抵达。即使到现在,从昆明西部客运站乘大巴到泸水(六库)行程公里也需要9个小时。当然,地理区位、交通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原因是,怒江还是云南16个州市(8个州、8个市)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的州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GDP都处于全省末位,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的影响力、辐射力都相对较弱,一般的云南人也就更少熟悉了。

居泸水,未必了解泸水。关于怒江、傈僳族的书籍,让我在感知泸水的同时,对泸水有了更多、更立体和更理性的认识。

一、泸水历史

在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况》一书中,在第二章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中,看到泸水县的历史沿革,因追溯到西汉,原以为是一段稀有史料。不曾想“百度一下”,百度百科与该段文字基本相同,作罢。引用百度全文如下: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年),泸水属益州郡比苏县。蜀汉、西晋,县境隶属同东汉。东晋,成帝咸和年间分永昌置西河郡,泸水属西河郡的成昌、建安两县。南朝,初期改郡为州,泸水属尹州地。南诏*权时期,属永昌节度地。宋代大理*权时期,泸水属胜乡郡。元代,泸水分属云龙甸军民府(隶金齿抚司)和永昌府。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年),云龙土知州段氏后裔段彩和段嘉麒分防泸水怒江东岸的老窝、六库地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年),清朝*府镇压了弄更扒为首的傈僳族人民起义后,为加强其统治,在泸水境怒江东岸设老窝、六库两土千总,隶云龙州;怒江西岸置登埂、鲁掌两土千总和卯照土把总三个土司,隶永昌府保山县。

民国二年(年),云南地方*府为遏制英国对中国侵略,将保山县属的登埂、鲁掌、卯照土司属地和云龙州属的六库、老窝土司辖地合并成立泸水行*委员区,行*公署暂设于六库,次年迁至鲁掌,隶属腾越道。民国十八年(年),沿边一线设置督办,泸水行*区隶属云南第一殖边督县概况办公署(驻腾冲)。民国二十一年(年),改行*委员区置泸水设治局,隶属腾冲督办公署。民国二十六年(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泸水先属第六区行*督察专员公署,后属第十二区行*督察专员公署(驻保山)。民国三十七年(年)1月,由十二区行*督察专员公署改属第十三区行*督察专员公署(驻维西),同年11月又划回第十二区。

年1月13日,泸水宣布和平解放,同时成立泸水人民临时*务委员会,设署于鲁掌,同年6月1日成立泸水设治局,隶属于保山专区。年2月,成立泸水县人民*府。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成立,泸水由保山专区划归怒江区管辖。年1月,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泸水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年6月4日,根据《中缅边界条约》,片马、古浪、岗房由缅甸联邦归还中国,置片古岗特区,直辖于丽江专署。年,改区为乡(镇),全市辖九个乡(镇)。

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泸水县,设立县级泸水市,以原泸水县的行*区域为泸水市的行*区域,泸水市人民*府驻六库镇龙江路1号。泸水市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管辖。

从益州郡比苏县讲起:

汉武帝时设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西汉时益州郡属于益州刺史部(西汉共有14个刺史部),益州刺史部除益州郡外还辖汉中郡、蜀郡等10个郡。郡是古代行*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

东汉时,益州郡治所故址在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县的晋城镇及其南郊。由此推之,西汉时益州郡治所应该也在滇池附近。比苏县为今云龙县,云龙产盐,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古白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今从云龙县城走沪瑞线、省道到泸水有公里,从西汉至十六世纪,泸水应该还是几乎没有人居住的高山峡谷,荒无人烟、人迹罕至,人类的活动还很少。

从傈僳族的迁徙来看泸水的历史:

傈僳族在7世纪以前(唐代以前)未见文献记载,当时属于彝语支的大小部落数以百计。傈僳族老人世代相传,他们的远祖居中在澜沧江以东的“诺易比”两岸。按傈僳语“诺”是黑色之意,“易比”是江水,即黑水,这个黑水即金沙江,也就是诸葛亮南征所渡的“泸水”。年,蒙古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江,灭段氏大理国。当时蒙古语称金沙江为“哈喇乌苏”,即黑水之意。而“泸水”是“诺”这个傈僳语(也是彝语)称呼的汉文同音异字。

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公元8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曾受“勿邓”、“两林”两个强大部落的统治。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后受元代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代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和掠夺,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后,又称怒江为“诺易比”——黑水。这可能是傈僳族先祖为了纪念他们的老家,说明傈僳族来自金沙江两岸,同时也表明傈僳族崇尚黑色,以黑为贵。

传说木必帕进入怒江地区时,随行者不超过人。从此,怒江所属知子罗(原碧江县城,今属福贡县)、上帕地区便被木必据有,木必成为统治怒江地区的大首领。原先居住怒江区域的土著居民是怒族和独龙族(贡山茨开以上),这时也受制于木必,于是傈僳族在怒江区域成为统治民族。相传,这时碧江、泸水沿江两岸还居住着成为“白依”的部落,这些“白依”还有食人之风,见怒族便捕食。在怒族部落头人“阿畔”(第一世代祖)的请求下,傈僳族便配合怒江把“白依”部落赶到怒江下游的泸水及保山一带。(按:傈僳族称傣族为“白依”,现今泸水县还有几个傣族村寨。傣族在过去并无食人之风,由于信巫术和“琵琶*”,因此怒族误传他们会食人。)

从傈僳族迁徙的历史来看,泸水成为人类活动的聚集地,大概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

二、傈僳族源

作为世居云南N代的汉族人,恐怕显有纯正汉族血统的,而多少会有带有一些彝人基因。而在这里,又有多少人和彝语支部落没有关系呢?

初识傈僳,始于大学时来自怒江的傈僳族室友。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学,宿舍里迎来的第一位舍友同学,就是来自泸水的傈僳族。那个时候,他充满傈僳口音的普通话,我用了2天时间才基本适应,顺理成章,我就成了他的傈僳普通话翻译。大学时,对于怒江很陌生。当听他说起从昆明回家需要2天时间并且居住在大山上的木板阁楼之时,我脑中浮现出来的是大森林、小阁楼的“诗情画意”,并向他表示有机会到他家住上几天的想法。现在,当那种“诗情画意”变成眼前的现实景象之时,我才意识到那位来自怒江泸水舍友同学到昆明求学的不易。毕业十年后,他在怒江福贡县某乡镇分管扶贫工作,我则在他的家乡泸水驻村扶贫,也算实现了当初的一个约定。

从文献中我了解到,傈僳语属于彝语支,它和丽江、永胜、华坪的彝语较为接近。古代的傈僳族与纳西族、拉祜族杂居在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区域内,由于相互影响,傈僳语的语音、基本词汇和语法与纳西语、拉祜语有很多相同之处。“彝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称谓是年经过民族识别,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才正式确定的。彝语支包括6大方言区和33种以上的土语或次土语,属于彝语支的自称、他称多达80余种,这些不同称谓的族,和自称为“诺苏”“纳苏”“聂苏”的彝族仅有方言土语的区别。这说明,彝族先民曾包括有众多的部落,这些具有亲属关系的部落在漫长的发展中走向不同的道路,其中如傈僳、纳西、哈尼、拉祜等族发展成为单一民族。另外,一些较小的部落,如阿细、弥撒扒等数十种便归属于彝族。

傈僳族社会生活中普遍保持了一些原始朴素的美德。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过去,出门不必带粮食,到谁家就吃谁家;若遇主人不在家,也可自己煮饭吃,主任回来并未为怪。但应等到主人回来才能离去,否则认为是盗窃。如外出远行,路经无人烟之地,可将粮食用品挂在树上,返回时再来取食,其他过往行人绝不擅自偷吃。外出时,及时家门不上锁,也很少发生偷窃。

在泸水生活工作的这些时日,深感村寨和谐、村民守望相助,还保留很多朴素的情感。特别是当我们的工作深入每村每户,村民眼中流露出最质朴的感激。以至于我们在村寨的工作和生活,感到格外亲切和舒适,因为这里有着最朴实最真诚的傈僳友邻。这或许与傈僳族这些原始朴素美德离不开吧!

三、峡谷高山

峡谷,自然是怒江大峡谷。峡,顾名思义,山夹为“峡”,也就是两边高山,中间沟壑。只不过,这沟壑是怒江。怒江之“怒”,不知是因江水湍急、怒咆而得名,还是因世居怒江的怒族而得名,又或者是因为潞江的别名而错名,无法考证了。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这是中国唯一一条没有建造水电站的河流。对于环保主义者来说,没有水电站的怒江才是真正的怒江。而对于我们这些芸芸大众,只要家里不停电或者不经常停电,也实在觉得没有建电站的必要。这个话题,总在环保与发展间争论不断,一度成为全国热点话题,也算是对怒江的公益宣传了。

高山,确切地说是指怒江东岸的碧罗雪山和西岸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的名字很美,站在泸水看雪山,同样秀美。山中气候变化异常,飞瀑密布,高山湖泊云集,被人们称作“万瀑千湖之山”。春夏之交,山中云雾腾升,登临绝顶观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颇为壮观。高黎贡山很神秘,在泸水看贡山,总觉得深邃幽远、深不可测。每当冬春季节,碧罗雪山冰雪覆盖,似盘绕于高原之上的银色长龙,与同为银装素裹的高黎贡山交相辉映,二龙竞舞。

在如此高山峡谷间生活,哪有什么世间烦恼呢?

四、西方传教士

傈僳文是由西方传教士于-年创造的。当我第一次听到此介绍时,感到非常诧异。以至于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同样是傈僳族聚居地维西县的茨中教堂。

19世纪末叶以来,天主教和基督教便先后传播到了怒江地区。同治年间,天主教传教士顾德尔来到维西,建堂传教。光绪二十四年(年),法国天主教司铎任安收以传播天主教为名,由四川巴塘进入怒江,在贡山白汉洛、茶兰等地购置土地,修建了两所天主教堂,吸引傈僳、怒、藏等余人乳入教。年以后,安德勒由四川巴塘至白汉洛接替任安收,继续传播天主教,将天主教堂发展到6所,教徒增加到人。

基督教传入怒江则相对较晚一些。光绪三十四年(年),英籍传教士麦克西所主持的缅甸八莫基督教会曾派遣一名叫巴托的克伦族青年传教士来到腾冲传教。后来,他来到泸水、碧江一带传教,这是基督教传入怒江之始。宣统元年(年),英国牧师傅能仁(当地傈僳族民众成为阿益三,即三哥)由上海到仰光,经八莫进入腾冲教会,然后到达泸水、碧江一带,并在泸水双奎村底建立基督教内地会。

在年-年间,傅能仁和他的助手摩西(云南龙陵县傈僳族人)与巴托合作,创制了拉丁文的傈僳文,并翻译了傈僳文《圣经》《赞美诗》等。傅能仁还在保山、大力、昆明等地创建了基督教会,后担任中国内地会西南教区监督,年死于保山。其助手摩西后来病死在碧江里吾底。后来,还有很多国家的牧师到怒江传教,发展了大量的傈僳族教徒。直到年左右,西方传教士才被陆续驱逐出境。

西方传教士不仅留下文字,据说还留下了与傈僳族群众通婚后的子嗣,这也是怒江一带尤其是福贡县“盛”产美女的由来。在我所在的村,基本上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教堂,每到周末都有众多傈僳族群众到那里做礼拜。宗教在边疆农村的乡土生活中,其教化作用日益明显,也成为稳定农村、平安农村的重要力量。但是,西方宗教对边远农村生活的渗透,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也值得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泸水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