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概说》
第二讲释迦世尊
今天我们讲印度佛教史的第二章——释迦世尊。在介绍佛陀之前,我们要讲一下佛陀所处的时代背景。
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奥义书》的出现是由于时代思潮的所趋。《奥义书》的内容有反传统的锋芒。从大体来说,佛教也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比如业的说法,在古《奥义书》本来是不公开的秘密,但是到了佛陀的时代,则成了各教派所公认的思想。轮回的说法,在梵书的时代就已经萌芽,但是被大众所承认则是起自于奥义书的时代。解脱说,则是《奥义书》的最终目的。所以,佛陀所说的业、轮回、解脱,虽然不尽同于《奥义书》,但却不能说其间是毫无联系的。佛陀可能虽然没有亲见过《奥义书》,因为《奥义书》是印度西部婆罗门教内的密教,但是却不能说佛陀没有受到此书的自由思想的间接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说一下,当时候印度民族以及社会的变迁。
在当时的印度,雅利安人以拘罗地方为中心建立了婆罗门教的文化思想,而被婆罗门的法典视为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却在恒河流域,特别是摩揭陀国,产生了新的文化思想。摩揭陀的人可能是吠舍种与首陀罗种的混血人种,他们的祖先,是吠舍种的雅利安人,比拘罗地方的雅利安人,更早来到印度,经过与当地的达罗维荼人通婚,形成了新的独立的种族。
这些独立的种族,以摩揭陀国为中心,到佛陀时代,大约有十六个国家。其中建都于王舍城的摩揭陀国、建都于舍卫城的侨萨罗国、建都于侨赏弥的嗟弥国、建都于毗舍离的跋耆等国,是比较强大的国家。
在这些新的邦国中,虽然也受到传统婆罗门文化的影响,但是自由文化的兴盛,却受到了王者的保护。所以在这一些区域,虽然也有四种姓的观念,但是却把刹帝利的阶级放在婆罗门之上。这些邦国的国王不一定是出于原来的刹帝利血统,但是却仍然以刹帝利的种族自居而领导四姓阶级。因此,为了压制婆罗门思想,凡是新的思想都受到重视,受到统治阶级的扶持,婆罗门至上的观念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反吠陀的思潮则受到王者的保障。
在佛陀在世的前后一两百年间,印度的思想界是很混杂的。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正统的婆罗门教。第二是习俗的信仰,是以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神为中心的婆罗门教的通俗化。第三是哲学,比如上节课我们讲到的“六派哲学”也在这里面。第四个是反吠陀的沙门团,佛教就属于这个团体。
“六派哲学”这些传统学派,全都承认吠陀的价值,但是沙门团体则是否认吠陀价值的革新派。反吠陀的各派,都有其特种的主义及其教团的组织。这些教团为了与婆罗门区别起见,就以沙门来命名。所以,佛陀在介绍各派意见的时候,便称之为“或沙门,或婆罗门”。在当时,各派也以“大沙门”或“沙门乔达摩”来称呼佛陀。
当时的沙门团很多,佛典中记载有九十六种外道,但事实上可能还不止。其中最有名的是“六师外道”。
《长阿含经》第二十七经《沙门果经》介绍这六师外道如下:
第一是不兰迦叶,他是伦理的怀疑者,否定善恶之业有其相应之根,他是倡“无作用论”。第二是末伽梨瞿舍利,他是邪命外道之祖,倡无因而有论,是耆那教的一派,是除了耆那教之外的其他五师外道中的最盛大者。第三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他否定灵*之说,倡唯物论,以快乐人生为人生之目标,排斥一切严肃的伦理观念,也叫做顺世外道。第四个外道是婆浮陀伽旃那,主张心物永不消灭,倡世间常存论。就是持常见论。上面那个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其实他持的就是断见论。第五种是散若夷毘罗梨沸,他是诡辩派,舍利弗及目犍连就是此派出身后来皈依佛陀的。第六个外道就是尼乾子若提子,这就是耆那教的始祖摩诃毘卢,他出世稍早于释尊,他也是王子出身。这一派以命及非命的二元论而说明一切,他也是否定有上帝造物观念的无神论者。他的实践方法,则是极端的苦行,而且严守不杀生戒。耆那教到现在还在印度流行。
当时的外道思想,整合各沙门团以及婆罗门之学说,加以整理分类,可以得出六十二种见解。这个在《长阿含》的《梵动经》或《长部》的《梵网经》里有记载。六十二见,可分为“两说及十类”,两说每一说各五类,总共十类:
外道62种见解表(两说十类)
两说
十类
见
数量
第一说
说过去世,或称本劫本见者
共有五类十八见
第一类
世间常住论,也就是常见论
四种
第二类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四种
第三类
世间有边无边论
四种
第四类
异问异答论,即是诡辩派、不死矫乱派
四种
第五类
无因而有论,也就是无因论
两种
第二说
说未来世的,或称末劫末见者
共五类四十四见
第一类
世间有想论
十六种
第二类
世间无想论
八种
第三类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八种
第四类
众生断灭无馀论,也就是断见论,
七种
第五类
现法涅槃论,就是无论在何种状态,处于现世的即为最高的境界,
五种
婆罗门的思想,其中是有令人反对的地方,各沙门团的思想,新颖而激进,也有趋于极端的偏见,但是极端化,都是非时宜的,都不是行于中道。佛陀则以无限的智慧以及无上的悲心提倡中道,以避免各派的偏见。一时,佛陀的教法也就所向披靡了。那么在众多的教派之中,佛教脱颖而出。
讲完佛陀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来讲一下,佛陀的降生与成道。
印度的古代,有伟大的文化,却没有记载历史的观念。所以,迄今为止,关于佛陀的年代的说法有七十多种异说。在我国古代的《周书异记》里面有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也就是公元前年,江河泛滥,大地震动,五色光贯太微。太史苏由卜之,得乾之九五,飞龙在天,是西方大圣人也。后于周穆王时,公元前年入灭。根据古代斯里兰卡也就是锡兰的传说,公元前至年,为佛灭纪元之年。现在由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通过的佛灭纪元,就是按照这种说法。以公元前年为佛历元年。
锡兰的这个说法跟我们国家古代《周书异记》的说法比较相近,所以,在众多说法中,我们还是以这个说法为准。
世尊降生于东北印度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小国。这个小国住着释迦族的人,是当时残存的贵族共和国之一,有十个小城邦。这十个城邦中最有势力的城主,是这个小国的王。当时十个城邦中最有势力的就是迦毗罗卫城,这个城主就是世尊的父亲净饭王,也即这个小共和国的领袖。世尊出家前就是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地址,是在尼泊尔国境内。世尊的母亲摩诃摩耶夫人,是天臂城主的女儿。天臂城也是这十个小城邦之一,所以两城之间保持有传统的姻亲关系。
摩耶夫人依照当时的习俗返回娘家生产,半途的时候,在蓝毗尼园休息,在一棵无忧树下,世尊就降生了。小太子初降人间,就能自行七步,并举右手,做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说完这句话,就跟平常婴儿一样了。小太子降生七日后,摩耶夫人病逝。太子就由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摩诃·波阇波提跟她的姐姐是一起嫁给净饭王的。太子七、八岁的时候,就跟随婆罗门受学《梵书》等六十种书,又从武师学习诸般武艺。所以他从小就文武双全了。由于出生的时候,相命师做了一些预言,因此净饭王一直都担心太子会出家。因此,他设了三时的宫殿,广聚才女,想以五欲牵住太子的心,让他能够沉迷于世俗的欲乐之中,并且为他娶了天臂城主的女儿耶输陀罗。
但是,由于宿世的这种因缘,太子还是在出城郊游的时候,见到了病人、老人、死人、沙门,而兴起世间无常之感,并且产生了出家修道的念头。虽然有豪华的宫廷,有充满欲乐的生活,有美貌的妻子,有幼小的孩子,但是,这一切都留不住太子的心。有一天夜里,当大家在梦乡中的时候,太子便带着他的马夫,跨上马背,悄悄离开王宫,离开了迦毗罗卫城。拂晓时分,到了罗摩村,他自己剃除须发,披上袈裟,现沙门相,并且派遣车夫回城,向他的父王报告他已出家的信息。
他首先来到了毗舍离的跋伽婆仙人的苦行林学习苦行,得不到他所想要的东西。于是他又到了王舍城的阿拉拉仙人处,学习无所有处定。又到了布达卡仙人处,学习非想非非想处定。他想从他们那里得到解脱之道,但是,虽然两者都教给了他甚深的禅定之法,但是并不能使他解除真正的烦恼,他觉得这不是究竟之道。于是,他来到了伽耶城之南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
在还没有行苦行之前,沙门乔达摩先停歇在王舍城外盘荼山的林中。到王舍城乞食的时候,被摩揭陀国的频毗娑罗王看见,国王力劝他还俗,并且答应愿意分国家的一半给他统治。但是他推辞了。那么,国王就要求他,如果成了佛道,请先度他。接着,沙门乔达摩便与五位由他父王派来的侍者,进入苦行林,进行苦修了。从此那些外道沙门的苦行者便称他为“沙门乔达摩”。
经过六年的极端苦行生活,或者赤身裸体,或者以死人衣为衣,或者吃牛粪,或者日食一麻一麦,延续生命。如此,乔达摩变得形体枯瘦羸弱,几乎就像死人一样了。但是成道的目标还是遥遥无期,他因此知道苦行是没有用的,不是办法,于是放弃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乳糜调养身体。来到附近的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发这样大誓愿之后,他静心默照,思惟拔除人间之苦的解脱之道。
当乔达摩放弃了以功利观念的苦行方法来求取解脱道之后,换用了出世间的立场、超越一切的态度、观察万法生灭的原理之时,原先陪伴了他六年的五位侍者,以为他退了道心,便舍他而去了。
但是乔达摩继续他的证悟之道。他以大悲大智的襟怀,奋勇精进的精神,在毕钵罗树下静坐了四十九日,克服了内外的魔障,终于在那一天,明星将升之时,悟透了一切法无非是缘起,缘起的一切法毕竟是空、无我的道理。于是,他说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至此不受后有。”他廓然圆悟,成等正觉了。关于佛陀出家成道的时间,也就是他的年岁,有很多的说法。古德有说,19岁出家,25岁成道。那近人又多采用,29岁出家,35岁成道。印度古代的这种历史记载,是很模糊的,师弟相传,以口相传,始终还是不能保证准确,所以就有众多的说法。在汉传佛教国家,定二月初八为佛陀的出家日,二月十五是涅槃日,十二月初八是成道日。在南传佛教国家,则是把阳历5月的月圆日,作为佛陀的成道日,也称为卫塞节。在《中阿含·罗摩经》里面佛陀自称出家年龄是29岁,所以我们大概也就以这几个为基准了。
佛陀在那一天证悟之后,喜悦无量,在四个七日之间,于附近的树下,享受解脱之乐。
第一个七日,是在菩提树下,就是他证悟的毕钵罗树下,因为在此树下成道,所以称此树为菩提树。
第二个七日,在阿踰波罗树下。此期间有魔王波旬来请佛入灭,但是他的计划失败了。
第三个七日,是在目真邻陀树下,遭遇了暴风雨,目真邻陀龙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佛陀。目真邻陀龙受皈依,成为旁生中的第一弟子。那我在缅甸的时候,会有看到这样的雕像,就是目真邻陀龙张大它的龙身护住佛陀。
第四个七日,是在罗阇耶恒那树下。在这个七日有两个商主,一个名叫提谓,一个叫婆梨迦,经过佛陀静坐处,他们以面和蜜供佛,并且皈依,这两个人就是最早的优婆塞。据缅甸的说法,佛陀给了八根头发给这两个优婆塞,他们带回金地建塔供奉,经过两千多年,信徒们的不断贴金成为了今天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大金塔是金碧辉煌,非常的庄严,很值得去看一下。里面供奉着佛陀的八根头发。据南传佛教的说法,佛陀就是在这第四个七日省察《阿毗达摩》,从《法聚论》一直到第七部论——《发趣论》的。
佛陀在树下享受证悟的法悦之后,又受到大梵天王的祈请,决定教化众生。他审察众生,看谁是他可以最先度化的对象,首先想到的是两位教授自己禅定的老师。但是,他看到了两位老师都已经过世。于是,他又审察到原先追随他的五位侍者是最适合的对象,于是他便前往他们所在的鹿野苑。这五位侍者就是最有名的五比丘了,他们构成了最早的僧团。佛陀成道之后,初转法轮,就是向这五位比丘说法的。我们之前讲过的《转法轮经》,他的听众,就是这五比丘。那阿诺乔陈如听完佛陀讲完这部经之后,就证得法眼净了。但是,其他人是后来陆续入道的。
法轮是将佛法比作转轮圣王的轮宝。轮王出世,轮宝自现,轮宝会引导轮王转向四天下,令诸小国王心悦诚服,兵不血刃而统一天下,实行仁*。这是印度人向往天下太平的传说。同时,“轮”为兵器之一,亦以破敌为主。释尊用他所证的正法之轮,公布天下,利益群生,破碎异论邪说,所以就用“法轮”来做喻称了。法轮的内容,也就是释尊成等正觉时所得的成果。推动弘扬释尊亲证的正法,便是“转法轮”。
那么正法是什么?佛陀在《转法轮经》里面,向五比丘传达的他所证悟的法又是什么呢?根据原始圣典,南传五部以及北传《阿含经》,佛陀最初的说法,是“四圣谛”、“八正道”,后来的大小乘经律论的所有内容,都是由“四圣谛”、“八正道”开展而来的。
佛陀说法的目的是使得人人能与他一样得到解脱,而不在于增加世界及人生的理论,或者满足人们对于科学以及哲学的兴趣。而是想帮助众生能够解脱轮回,离开这轮回的苦海。这是佛陀真正的目的。
佛陀也不要求人们对他做盲目的崇拜,也不以麻醉式的安慰作为信仰的寄托。他是很实际的宗教家,也是极富于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但他很重视实际的伦理生活,反对空谈的玄理。凡是于解脱没有实际利益的,他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