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激荡中的缅甸,各民族从未如此团结
TUhjnbcbe - 2021/5/3 1:02:00

3月初,缅甸网友纷纷将社交媒体脸书头像换成一名19岁华裔少女的照片或画像。她身穿黑色T恤,脖子上挂着护目镜,两腿成弓箭步,眼睛炯炯有神。

◆邓家希生前在曼德勒抗议活动现场的照片(来源:网络)

她的名字叫做邓家希(缅甸名KyalSin),缅语里“KyalSin”意为“星星”,她的英文名“Angel”则意指“天使”。

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的一场和平抗议中,军*府的武装部队用真枪实弹瞄准她的后脑勺,使其成为*变以来已知首位遇难的缅甸华裔。遇难时,她的黑色T恤上写着“Everythingwillbeok(一切都会好的)”。

◆邓家希生前在曼德勒抗议活动现场的照片(来源:网络)

缅甸华人社群的长辈们出于遭受创伤的族群记忆,大多不希望年轻一代参与这场“缅族的*治运动”,担心华裔青年会被“排华”浪潮反噬。然而,邓家希受到了来自全缅国民不分族裔和阶层的纪念。

社交网络上,有插画家依据她生前的照片,为其点上一盏白蜡烛,并添上巨大的天使翅膀或是女超人装束,希望她“在力量中安息”(Restinpower)。

◆纪念邓家希的创作(来源:网络)

在邓家希的丧礼及前往墓园的路上,数千名来自各族的曼德勒居民自发前来观礼,为她举起象征反抗军事*权的三指手势,合唱从33年前“民主运动”流传至今的抗议歌曲《世界不原谅》(KabarMaKyayBu):“勇烈民主之路。万民坚毅,岂惧恶兽劣贼。呜呼兮姐妹,哀哉兮手足,血雨腥风可嗅,切莫畏惧踟躇……”

缅甸从独立建国以前就苦于民族矛盾和武装冲突,这场反军*府的社会运动催生出史无前例的团结,松动了各个族裔和宗教社群之间的边界。

华人处境的转变:从被排挤到受欢迎

缅甸华人主要是在英国占领缅甸期间(年-年)或之后,从云南、广东或福建省来到缅甸的移民及后代。

与跟随英国殖民者入缅的印度裔、尼泊尔裔、罗兴亚等南亚族裔类似,华人不属于缅甸年版国籍法承认的“国家民族”,在一些情况下无法取得正式的公民资格,并且不享有宪法及国际人权法赋予公民的所有权利,如选举权及受教育权。

半个世纪前的惨痛教训,让许多华人至今忌讳参与本地*治。

当时,通过军事*变上台的独裁将军奈温(NeWin)大力推动经济国有化*策,年2月缅甸通过《企业国有化法》将银行及金融产业收归国有,随后,柚木、烟草、大型采矿业、石油、消费类行业等也被收归国有;年4月,*府接管进出口贸易,次月宣告所有高面值纸币作废。

这使得许多华裔和印度裔居民的毕生积蓄一夜清零,数十万人在此期间逃离缅甸。

年6月26日,当时的首都仰光爆发反华骚乱,超过30名华人遇难,数十个华人机构和数个中国机构被烧毁或砸毁。

此后,选择留下的华人只能隐藏其族群身份,在外改穿缅装、在家避免讲汉语,以融入本地社会。在仰光及周边地区,不少年代以后出生的二代华人不再使用中文姓名,也不会说汉语。

29岁的缅甸华裔穆斯林马舒豪告诉《凤凰周刊》,自今年2月军人夺权以来,他所在的脸书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激荡中的缅甸,各民族从未如此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