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为何也会爆发大规模针对中企的破坏事件?中资在缅投资经商又需注意哪些风险?观察者网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
这般攻击中企行径,在缅甸史上不多见
观察者网:这次有数十家在缅企业遭到不同程度打砸、纵火,多数为中资企业或中缅合资企业。此前缅甸有没有如此规模的反华事件?
许利平:目前看统计,大概有32家中资或中缅合资企业受影响,主要集中在仰光郊区的工业园。虽然此前曾有一些大型项目,比如密松水电站、莱比塘铜矿受过攻击,也曾有过因劳资纠纷引起的打砸事件,但像这种规模的对中资民营企业的攻击行为,在缅甸历史上不多见。
在缅中资企业遭民众打砸抢烧(图自央视新闻)
观察者网:这次事件可能由哪些因素导致?国内有不少言论猜测缅甸试图矛盾外移,也有猜测美西方在背后引导,您认为呢?
许利平:袭击发生在昨天,而前两天我们在网上看到一家总部注册在英国伦敦、名为“缅甸人权网络”的非*府组织(NGO)曾发出过威胁,说如果军方射杀一个示威者,他们就会让一家中资工厂化为灰烬。实际上这类警告威胁前一段时间就已在互联网上扩散开来,也就是说针对中资企业的这种行为并不是突发的,而是蓄谋已久的。
后面的势力到底是谁?我个人认为比较复杂。一方面不排除有西方的一些势力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现在缅甸的示威群众需要宣泄情绪,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攻击中资企业,达成迫使中国向缅甸军方施压的目的。另外,我们也看到这次行为之后,缅甸军方决定在仰光部分地区实施军事管制,由仰光地区军事长官负责行使行*和司法权力,所以也存在缅甸将祸水引向中国的可能。
图自央视新闻
缅甸国内反华缘由多样
观察者网:您刚提到不排除西方势力参与其中。西方势力不断插手缅甸内*,您能否总结下它们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许利平:动机毫无疑问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出于地缘*治的考虑,企图制造中国*府、中国人民与缅甸人民的对立,破坏中国在缅甸的民意基础。中国在缅甸的民意基础一旦被破坏,中国在缅甸的任何投资、和缅甸的任何交往都会受影响。
第二个目的就是试图降低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中国在缅甸有很多经济投资,这些投资给缅甸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他们认为通过这些负面宣传,能有效打压中国在缅甸的积极投资行为,进而降低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
第三个目的就是甩锅,把缅甸国内关于*治的一些负面东西扔向中国,让中国来承担,实际上也有为中国引祸的叵测居心。
最后一点,还是出于地缘*治的考量。他们不希望缅甸倒向中国,希望缅甸能和中国保持距离。
观察者网:记得您此前曾在一些文章里提到过,西方“利用国际话语权的优势,炮制、鼓噪中国在缅甸变局中的种种谣言”。由此请教一个问题,平日里西方是如何在缅甸引导舆论的?
许利平:西方在缅甸引导舆论,一方面是通过NGO。
最近10年来缅甸开启民主化转型进程,期间NGO发展非常迅猛,而这些NGO的组织者、领导人大部分是有留学西方的背景的。他们表面上看跟西方没有关系,但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经费、思想跟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莱比塘铜矿、密松水电站等一些大型项目受到攻击,这些NGO组织就非常活跃,充当了反华急前锋。
而在渠道方面,这些NGO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散布消息的。虽然缅甸的经济不发达,但缅甸的普通民众非常喜欢用社交媒体,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能达千万级,因此社交媒体在缅甸民众中间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
此外,西方的一些主流媒体也在不时影响着缅甸的舆论。比如英国的BBC、路透社等媒体广泛散布关于中方的一些言论,因为它们都是英文媒体,而缅甸曾受英国殖民,影响至今未消,因此不少人阅读了这些媒体的报道,认知自然也受这些媒体观点的影响。
缅甸数万人上街抗议军方(资料图)
观察者网:在缅甸有不少针对中国的谣言,比如您有文章也提到过“中国帮助缅甸军方建立防火墙”“缅甸军方倒向中国”等等。面对这些“中方支持缅甸”的网络谣言,我方在缅甸当地有无什么辟谣措施?
许利平:我们通过外交部发言人,表明了中国的严正立场;中国驻缅甸大使也通过书面回答缅甸本土媒体的一些提问,对这些谣言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我们的一些学者、智库也在网络、主流媒体上积极发声,传达中国对缅甸*治的真实立场。
此外,我们也通过东盟、联合国等多边渠道,表明了中国并不是如他们所宣扬的那般和军方勾结,实际上中国在缅甸的利益超脱了缅甸国内的矛盾,我们是和缅甸整个国家发展关系,而不是和哪一派发展关系,这是中国的一贯立场。
观察者网:这些工作确实是必要的,但个人感觉不是那么接缅甸地气。考虑到缅甸民众日常接触外界信息的方式,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方式对他们认知的影响是不是有点薄弱?
许利平:实际上我们在缅甸也尝试了其它一些工作,比如我们有和当地的一些媒体,特别是一些互联网媒体进行合作,在一些App上开辟了新闻功能来传递正能量。这些工作已经做了,且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离发挥真正的全方位的影响力还有一段距离要走,因为毕竟相关工作才刚刚开始。
我们也要看到,在西方垄断话语权的情况下,中国不光是在缅甸,在其它周边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是处于“挨骂”的弱势地位。如何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紧迫性的现实课题。
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耐心,需要时间。中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过程,我们仍大而不强,因此这些负面舆论影响某种程度上有其一定的内在逻辑性。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精耕细作,不断地就某些热点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构建深厚的人文基础,比如跟缅甸的民间社会多开展一些智库对话、媒体交流特别是互联网媒体交流等活动。
观察者网:据了解,实际生活中,缅甸部分民众对当地华人华侨的态度和认识不是那么的友好。除了西方舆论的引导之外,您认为还有哪些原因造成这一情况?
许利平:这方面因素比较复杂。中缅之间有多公里的边境线,所以边贸较发达。边贸发达之后,一些假冒伪劣产品走私到缅甸境内,影响了中国的形象;另外,一些中国人的经商手法跟缅甸人的不一样,给缅甸人留下了奸商的感觉。我们在缅甸调研时,一些当地人跟我们说过,他们对走私假冒伪劣产品非常反感。这类问题在我们周边国家也经常出现。
部分缅甸人对华人的反感来自于历史。在缅甸,军方有50余年不断执*的历史,因此部分以为中国支持缅甸军方的缅甸人就觉得他们今天的痛苦生活跟中国有着密切关联,进而将对中国的憎恨转移到当地华人身上。
不少缅甸人对中国还存在其他一些误解。比如缅甸有一个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民地武”)问题。这些“民地武”组织大部分集中在缅甸北部边境,而缅北边境与中国接壤,因此缅甸的一些主流精英认为中国支持这些“民地武”,使得缅甸的和平进程难以彻底完成。
在缅投资需注意多种风险
观察者网: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RCEP的落实,中企在缅甸乃至东南亚设厂,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许利平:首先是*治风险。如果一个地方的*治不稳定,你的任何投资都可能化为泡影,所以我觉得*治风险是值得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