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可以说,缅甸穆斯林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冲突,已然是一个严峻的社会议题。如果昂山素季无法妥善的处理好这层民族关系,昂山素季的国家理想,将沦为空谈,“文明的冲突”引发的“文明的谈判”,将比一纸《彬龙协议》还要持久、艰难和复杂,比缅北的军阀割据,还要危险和可怕。
本文首发爱思想,作者唐德鑫为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原题为《缅甸考察:沿着伊洛瓦底江的思索》
被世人遗忘的缅甸
纵然是那些“旅缅驴友”,缅甸,为人所知的,也无非是万千佛塔的蒲甘,清风涟漪的茵莱湖,金碧辉煌的仰光大金塔,黄昏绝美的乌本桥,还有大街小巷,缅人脸上涂抹的特纳卡(Thanakha),以及马哈根达杨(MaharGandarYoneMonastery)僧院“供养”时蔚为壮观的僧人队伍。
对于中国人而言,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行游缅甸,显得有点兀然。连我缅甸的翻译ShangYIGao也都感到惊讶,说我所要求行游的路线,只有欧美探险家才会去,类似马圭(Magway)、仁安羌(Yenangyaung)、阿兰谬(Allanmyo)的一些偏僻地方,绝大多数缅甸人也没去过。
但是,缅甸,也被称为“亚洲最后一块处女地”。她神秘而曼妙的面纱,在21世纪现代化与商业模式的交织下,正在被世人慢慢揭开。
本文作者沿缅甸考察路线
“贫而富”的缅甸
在我考察缅甸之前,恰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年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内容称,尽管年缅甸经济增速将达8.6%,但仍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当时,我陷入了沉思,这个“世界第一穷”的缅甸,其实有着十分优渥的资源。在我考察的伊洛瓦底江流域,其河床底下就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我在马圭(Magway)的伊洛瓦底江沿岸发现,木化石随手可捡的很多。似乎,贫困,与这片热土形成了悖论。这不得不令人忧伤。
在仰光,我也问过一些老百姓对于缅甸资源的认知程度。一个缅人告诉我,往往被世人所闻知的缅甸,就是“红、绿、金、白”三种资源。红,是红宝石;绿,是翡翠玉石;金,是黄金矿;白,就是“金三角”的毒品。其实,缅甸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年“事件”后,军*府闭关锁国,缅甸在世界滚滚洪流中,才逐渐被人遗忘。
缅甸的国土面积67.66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海岸线长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西、东为山脉环绕。北部为高山区,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
缅甸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0%,单是其森林覆盖面积,就超过了整个英国的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所以,缅甸有“亚洲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宝石王国”等美誉,二战前也曾被誉为“亚洲的粮仓”。
缅甸玉石市场
翻译ShangYIGao陪我在仰光大学拜访他地质学老师,我看到墙上挂的缅甸地质图,上面标注的缅甸有色金属分布很广,从克钦邦北部一起到德林达依南部的麻力温,有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锡、钨、锰等。掸邦的南部有着锌和锰。掸邦西北部、北部和东部、克耶邦、克伦邦一带分布着丰富的锑。
从欧美解读缅甸
历史上,由于地缘的关系,我们曾经对缅甸比较了解,从唐朝白居易《骠国乐》的诗歌中,我们读到了唐贞元十八年(年)骠王雍羌(SawKhinNit)派王子率舞队乐队魔术师访问唐都长安时的情形。这是关于骠国的第一次史料记载。从新疆石窟与敦煌壁画中,我们也见到了大量骠国乐器,如凤首箜篌(SaunKauk)、鳄首筝(MiGyaunSaun)的形状。从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中,看到了古老的骠国城邦——室利差旦罗(巴利文SriKsetra)。这些都无疑是非凡而重要的史料。考察中,我也专程去了位于卑谬(Pyi)的古骠国城邦——室利差旦罗(SriKsetra),这是缅甸尚存的三大古骠国遗址中,规模最大的。
历史上,缅甸第一个独立王朝——蒲甘(Bagan)王朝的出现,已经是公元9世纪的事了。而缅甸的第一部史书——《琉璃宫史》(GlassPalaceChronicle),更是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Konbaung)王朝的时期,才予以编纂。在贡榜王朝巴基道王的亲自主持下,由13位德高望重的僧俗学者参照缅甸国内各种史书、典籍、碑铭、文献、佛学经典,以及“雅都”、“埃钦”、“茂贡”等诗文编著而成。因其是在琉璃宫内写就,故称“琉璃宫史”。
《琉璃宫史》我并没有认真读过。对于缅甸的了解,反而英国殖民时期的欧美著作,穿梭在缅甸的历史与现实之中,显得比“史书”更为厚重。在我看来,比较不错的著作,有如:
1.《裤子人:一个缅甸的影子帝国的故事》(TheTrouserPeople:aStoryofBurmaintheShadowoftheEmpire);安德鲁?马歇尔(AndrewMarshall);
2.《英国统治下的缅甸》(BurmaUnderBritishRule);约瑟夫?朵特梅(JosephDautremer);
3.《缅甸猎头族》(《BurmaHeadhunters》);哈罗德?梅生?扬(HaroldMasonYoung);
4.《缅甸岁月》(《BurmeseDays》);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
5.《暮色中的缅甸》(TwilightOverBurma);英格?萨金特(IngeSargent);
6.《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FindingGeorgeOrwellinBurma》);艾玛?拉金(EmmaLarkin);
7.《蚀骨在呻吟:15位缅甸当代诗人录》(《(BonesWillCrow:15ContemporaryBurmesePoets)》);高古塔德(kokothett)詹姆斯?拜恩(JamesByrne);
这些著作中,除了艾玛?拉金(EmmaLarkin)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FindingGeorgeOrwellinBurma》),和高古塔德(kokothett)詹姆斯?拜恩(JamesByrne)的《蚀骨在呻吟:15位缅甸当代诗人录》(《(BonesWillCrow:15ContemporaryBurmesePoets)》),其余都是缅甸被英国殖民时期(-年)的著作。这些著作,或是回忆录,或是考察记录,都是建立在作者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大量的缅甸历史老图片,这些记录,真实而令人感动,是了解缅甸的最好“入门”。
《英国统治下的缅甸》(BurmaUnderBritishRule),作者约瑟夫?朵特梅(JosephDautremer)是一名专攻亚洲语言的法国学者,曾在英属缅甸的首都仰光担任法国领事。他写过多本关于缅甸和越南的重要著作。《英国统治下的缅甸》是对缅甸的详细研究,对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人物、自然地理、经济和国际贸易均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最后一章简短介绍了英国囚犯的流放地安达曼群岛。
哈罗德?梅生?扬(HaroldMasonYoung;-),出生于缅甸,其父为美国传教士戈登?扬(GordonYoung),哈罗德?梅生?扬的著作《缅甸猎头族》(《BurmaHeadhunters》),这其实是一份考察报告,哈罗德?梅生?扬记录了缅甸佤邦(Wa)拉祜族(Lahu)的生活传统。晚年的哈罗德?梅生?扬在泰国建造了一个私人动物园,后来被泰国*府扩建成了清迈动物园。佤邦(Wa)的历史比较复杂,位于缅北的掸邦(Shan)。在我考察缅甸的期间,缅北一直处于战乱,果敢军、若开军、德昂军、克钦军联合对缅甸军队发起了攻击,大量的难民逃亡云南边境。
在仰光街头的书摊,我第一次读到了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的《缅甸岁月》(《BurmeseDays》),这本书应该说是关于缅甸殖民地文学的经典之作。有批评家把《缅甸岁月》评价为“仅次于福斯特《印度之行》和吉卜林《基姆》的英属印度殖民地文学作品”。《缅甸岁月》的三大主题是:殖民统治、种族歧视、身份认同。作为奥威尔的首部小说,它呈现了极为真实的殖民地生活:白人腐败堕落,土著浑浑噩噩,但作为白人的主人公弗洛里,却在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同情东方民族,憎恨帝国主义,渴望找到一位和他一起分享缅甸生活的朋友,另一方面“明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的他害怕“救赎了自己的灵*却失掉了整个世界”,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这丢脸、可怕的徒劳中,荒废生命、腐败堕落”。
乔治奥威尔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征兆的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乔治?奥威尔在缅甸的足迹引起了欧美人很浓厚的兴趣。美国记者艾玛?拉金(EmmaLarkin)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FindingGeorgeOrwellinBurma》),算是这方面的上乘之作。艾玛?拉金沿着当年乔治?奥威尔在缅甸的轨迹,曼德勒(Mandalay)、渺弥亚(myaungmya)、仰光(Yangon)、毛淡棉(Moulmein)、杰沙(Katha)······记录下了当代缅甸人的生活实况与心灵状态。
艾玛?拉金通晓缅文,从90年代起多次秘密到缅甸查访。她通过走访乔治?奥威尔昔日在缅甸的驻扎路线,对缅甸社会进行第一手观察,甚至与当地知识分子组织读书会。艾玛?拉金以优美的游记散文,娓娓道出缅甸从英国殖民地、独立到被军*府极权统治的悲剧;不但巧妙衔接奥威尔的生平著作与缅甸的*治社会境况,更生动呈现了当地人在高压统治下的一言一行。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的推荐语中如此介绍,艾玛?拉金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我在仰光街头书摊上买的另一本英文版书是英格?萨金特(IngeSargent)著的《暮色中的缅甸》(TwilightOverBurma),翻译ShangYIGao告诉我,这是一本在缅甸刚刚解禁的著作。“解禁”二字勾勒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这是一本关于缅甸少数民族——掸邦土司与奥地利籍掸邦王妃悲情故事的传记。作者英格?萨金特正是奥地利籍掸邦王妃本人,换句话说,这是一本真实的回忆录。现在,《暮色中的缅甸》也已被翻拍成了电影。
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姑娘萨金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念书时,遇到了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主修矿业工程的缅甸学生苏甲盛(SaoKyaSeng)。俩人从相恋到结婚,苏甲盛一直没有透露过自己的掸王子身份,而萨金特也以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留学生。直到年初,俩人乘船回乡探亲之际,在即将到达仰光港的时候,苏甲盛才告诉萨金特,自己是掸邦昔卜土司的儿子,将要回家继承父业。
年,缅甸独立前夕,掸邦的领袖们参与制订了昂山将军发起的《彬龙协议》,其主要宗旨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缅甸联邦,赋予各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相互间平等的权力。掸族是缅甸仅次于缅族的第二大民族,由于共同的佛教信仰和几百年来的通婚融合,掸族与主体民族缅族的关系相对较为和睦。缅甸联邦的第一任总统、娘水土司苏瑞泰(SaoShweThaik)就是掸族人。建国初期的缅甸联邦*府中,也有不少身居高位的掸族人。所以,尽管《彬龙协议》中明文约定,联邦成立10年后,一些民族有权决定是否脱离联邦而独立,但掸族的主要土司首领们一直遵守各民族团结的原则,从来没有要求过独立。
年,缅甸独立已经超过13年了。从总统位置上卸任多年的苏瑞泰召集掸邦各地土司开会,并在会上通过了一项给联邦*府的建言,希望得到更大更广泛的自治权。苏甲盛也受邀参加了会议,并在建言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虽然建言书上明确写道,掸邦各地不要求独立,但缅甸军方还是将这份建言书解读为掸邦寻求分裂的信号。紧接着,年3月2日,军队总司令奈温将军发动了军事*变,逮捕了总理吴努、首席大法官、5位联邦部长,也逮捕了包括苏瑞泰在内的30位掸族和克伦族首领。苏瑞泰的儿子在冲突中被军队射杀,成为那起号称“不流血的军事*变”中唯一的流血事件。
苏甲盛也在那次事变中失踪,直到今天,缅甸*府也没有正式就他的下落给出说法。年,苏甲盛失踪了两年之后,萨金特借着去仰光给女儿治病的机会,在奥地利大使馆的帮忙下,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偷偷逃出缅甸。她在奥地利父母家里暂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到美国,在科罗拉多教授德语。
从《暮色中的缅甸》中,我读到了缅甸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事实上,缅甸的民族矛盾不小,缅甸有个民族,我在仰光的民族村中参观发现,有一些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十分相近,在地缘和语言上,也几乎是同一支流。翻译告诉我,其实一些民族相对强大,就被缅族强行分成了几个民族。这才令人恍然大悟。在BeikthanoPyuMuseum(骠国毗湿奴遗址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我也惊讶的发现,远古Pyu(骠族)的图腾崇拜、出土物佩饰,与若开族、克伦族、克耶族现在的崇拜物,反而更为相近。Pyu(骠族)是缅族先祖的说法,是值得商榷和推敲的。当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缅甸的“三种病”
印度作家阿拉温德?阿迪加在小说《白老虎》中曾如此描述:“这个国家有三种主要疾病:伤寒、霍乱和选举狂热。第三种病是最严重的。”一个俄罗斯研究专家也说过类似的话:“非洲有艾滋病,中东有‘穆斯林病’,北朝鲜有‘核武病’,而俄罗斯同时感染了这三种病。”如果要套用类似的说法,在我看来,缅甸也有三种病:“军*府、罗兴亚(Rohingya)、地方武装割据。”
在电影《TheLadys》(《昂山素季》)中,滑稽的相声者问:“比一个将军还可怕的是什么?”答案是:“两个将军”。引得哄堂大笑。二战以前的缅甸曾经是亚洲较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享有“亚洲粮仓”之美誉,翻译ShangYIGao告诉我,新加坡开国者李光耀年轻的时候,就梦寐以求考取缅甸的仰光大学,可后来申请没通过,于是才去了英国。年“事件”后,奈温将军上台,缅甸进入军*府时代,闭关锁国,江河日下。
仰光《LuduPonYeik》(《民众影像日报》)的TinMgHtwe记者跟我说,缅甸至少分为五个阶级,军*府大员、企业商人、普通民众(含普通公务员)、僧侣、流浪者。他们的生活,基本没有交集。我在伊洛瓦底江流域考察的时候,沿着仁安羌(Yenangyaung)、卑谬(Pyi)、兴实达(Henzada)一路下来,江岸边偶尔能看到一些流离失所的人,记者TinMgHtwe告诉我,据不完全统计,缅甸的这类流浪者有10多万。军*府统治的20多年间,缅甸分裂出这五大阶层,其阶级矛盾缅甸日益尖锐。
年,缅甸仰光就率先爆发了“袈裟革命”。年的8月份,由于不满*府突然大幅度提高燃油价格,缅甸西北部实兑(Sittwe)的僧侣开始走上街头示威,最终引发冲突,并酝酿成了大规模、全国性的示威动乱,约有3万僧侣走上街头呐喊,*府在仰光(Yangon)和曼德勒(Mandalay)都实行了为期60天的宵禁。
除了阶级矛盾,我在缅甸较为深刻的体会是,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正在成为缅甸现代化的真正绊脚石。缅甸是一个佛教为主的国家,85%信仰佛教,8%信仰伊斯兰教,人数约万左右,主要是居住在若开邦(Rakhine)的罗兴亚(Rohingya)人,罗兴亚人是英国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这个族群的血统主要是印度人、孟加拉人、少数阿拉伯人的混血,由于种族认同的问题,罗兴亚人一直没有合法的*治身份,加上信仰截然不同,罗兴亚人与缅族人的缅甸,穆斯林与佛教的矛盾,一直非常严重,也一直是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