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缅甸万千皆为佛塔之地
TUhjnbcbe - 2021/4/13 16:03:00

缅甸,对我而言,其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吸引我到来的关键。

在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国家中,文化得以持续的传承保存。人们的生活习惯得以延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仍然是缅甸大多数地方沿袭的传统,千百年来未曾改变。

而随着近些年缅甸逐渐对世界开放,这个国家和他们的人民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趁着还没有完全被商业化的气息所笼罩,越早来到这个饱经战乱之苦同时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国家便成为了我最期待的探秘之旅。

年11月大选后,长期封闭的缅甸加快了改革步伐。计划议会选举,实行与少数民族和解,致力发展经济等措施,似乎是一种长期陷入战乱中,被打破得支离破碎的生活的解脱征兆。国际投资和多边合作似乎都指日可待。可以预见,大规模的商业化和现代化浪潮将会席卷缅甸。

而这,也让我在这个时间的到访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我确实不喜欢商业气氛遍地的趋势。

缅甸·仰光

仰光游览,相比于赫赫有名的大金塔,仰光环城的小火车非常值得推荐。如果时间充裕,在仰光火车站购买车票,人民币几块钱,两个小时环城一周。

当你斜靠着车窗,随着火车一站站的停靠,慢慢的细细的品味着列车带给你这一座城的感受,会是一次非常超值的体验。

▲缅甸

仰光

我乘坐仰光的出租车赶往火车站,感觉就像是在70多年前的二战老电影中穿过。时间仿佛就停在那儿了,再也没有前行过。那些明显的,带着二战痕迹的设施没有被供奉进博物馆,而是依然吱吱呀呀地发挥着效用。这让仰光依然停留在那个年代的节奏里,慢悠悠的,快不起来。

这座英占时间建造的火车站已经非常破旧和落后,站台上管理混乱,小商贩挤着本来留给乘客的通道,随意走动和叫卖东西。但缅甸人性格随和,即使喧嚣的车站也难见相互争吵的路人,所以即便有些混乱,却并没有感到有任何的不安全。

▲缅甸

仰光

铁路也还在使用英国人留下的窄轨,由于年久失修,火车行驶起来摇摇晃晃,咣当乱响。

每趟列车大约5-6节车厢,车厢很短,车门是不可关闭的。车厢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两边各有一排长凳,中间完全是空的,方便很多人带货;另一种是有座椅,过道相对狭窄的更高级的车厢。价格一样,购票后无需对号入座,任何车厢都可乘坐。手拎鸡鸭的妇女;背着筐楼的少年,当然也有西装革履看报的先生,不分高低贵贱,统统坐在一起,每个人都没觉得有任何不妥。

▲缅甸

仰光

我试图跟坐在对面的两位老人攀谈,大部分的时间里,他们只是微微缩着脖子,或者小睡一会儿,或者静静地望着窗外,尽管这老火车发出的噪音总是震耳欲聋,他们依然不忘在眼光扫过我的时候对我微微一笑。

老人是华裔,祖籍中国福建,随父辈来到缅甸,汉语已经不太流利。老者对中国的记忆还停留在解放前。

“这里一直都有战争,但我们也一样活到现在不是吗?”老人关于缅甸生活生硬的回答让我颇为尴尬。当我问老人想不想再回中国看一看时,老人望向窗外说道:

“中国已经没有我的家人,就算有也早断了联系了。”

身处缅甸的华人,也许中国对于他们的意义远不止故土这般简单。

▲缅甸

仰光

缅甸·曼德勒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位于缅甸中部偏北的内陆,是几个古代王朝曾经建都的地方。这座古城中有一座全世界最长的柚木桥,名字叫做乌本桥,该桥建于年,桥全长米,宽约2米,多年来一直屹立在Taungthaman湖上。

▲缅甸

曼德勒乌本桥

乌本桥拥有世界上十大最美欣赏日落地之一的称号,以至于游客都纷纷选择赶在下午傍晚时分前去游览。所以当我们清晨5点钟到达乌本桥时,竟然意外的发现乌本桥的游客只有我跟同伴几人。船夫已经提早收拾好了船只,等待将我们送到湖上。这是他以及他的大部分亲友的营生,依靠摆渡来收取费用,这比捕鱼得来的报酬丰厚得多。

靠山吃山,靠湖也吃湖。

船属个人所有,但每个月要向*府交一定的税费,虽然很辛苦,但生活还算有保障。其实湖上真正的渔船已经不多,大多已经被改造得更加舒适,适合运送游客。远处的村庄才开始炊烟袅袅。这里的人本来起身很晚,总是追逐着湖上鱼类的作息,但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的旅游业正在逐渐改变他们的作息和节奏。

渔夫边将木舟慢慢的划到湖中小岛上边说道:“现在很少有人再靠打渔为生了,大家都在忙着做生意。”

▲缅甸

曼德勒乌本桥

▲缅甸

曼德勒乌本桥

当然,乌本桥的日落能够被评为世界十大日落之一也必然有其独特的地方。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仔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里的日落温暖而又平和,不带一丝的哀愁与冷漠。当太阳缓缓地落下,阳光渐渐变得不那么刺眼,模糊,直至彻底消失在地平线下,天空中只留存最后一缕不舍得暮光。时间彷佛也特意地变慢,留给世人沉思与回味的空间。

在这一刻,日落像是可以品尝的食物,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温暖的味道。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彼此相互间打着招呼,尽情的分享着这份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视觉盛宴。

▲缅甸

曼德勒乌本桥

▲缅甸

曼德勒乌本桥

我们在乌本桥上遇到了几个僧侣,这些僧人大多是寺院学校的学生,其中来自勃固省的MaungChan已经在寺庙学习生活七年了,英语是他们在寺院学校必修的课程。

▲缅甸

曼德勒乌本桥

MaungChan不同于那些年迈的,神情肃穆的僧侣,他对iPad、iPhone这些数码产品非常的了解。当我拿出Gopro运动相机要求与他们合影的时候,他惊呼“嘿!Gopro!这是这个系列里最新的产品吧?更适合超慢速摄影,造这个东西的家伙简直太酷了!可以给我看看嘛?”他一边把玩着运动相机一边告诉我,他一直想买一台。只是对于人均年收入约合美金的国家而言,Gopro相对高昂的价格对MaungChan他们来说依然是奢侈品。

当然,MaungChan在谈论起最近的变化时,态度反而变得谨慎和游移。社交媒体的开放让他了解了更多其他地方的故事,但这究竟对自己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他也说不好。他只知道他可以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社交网络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年轻人成为朋友。但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未知。

他恰恰是缅甸年轻一代的代表:

不冷漠、不阴沉、不自卑,也察觉不到任何刻意的自我压抑,但多多少少为彼此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而感到有些惴惴不安。

▲缅甸

曼德勒乌本桥

▲缅甸

曼德勒乌本桥

缅甸·茵莱湖

茵莱湖在各种攻略上都介绍的很美,但是平心而论给我的感觉并不很惊艳。他的风光像是大理的苍山洱海,他们人文风情又很像是柬埔寨洞里萨湖水上民居的升级版本。如果你只有七到八天时间旅行,那么个人建议舍去茵莱湖,选择多在蒲甘住上一天。

▲缅甸

茵莱湖▲缅甸

茵莱湖

茵莱湖最有特色的水上村庄,当地居民常年生活在水上木屋,以船代车。

▲缅甸

茵莱湖▲缅甸

茵莱湖

包船游是大多数旅行者选择的项目,一天的船费大概在1万8千缅币(约合18美金)。在茵莱湖周边,有一处叫Indein的佛塔林,是由新旧佛塔组合而成,这算是此次茵莱湖之行的一处亮点。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佛塔相拥而立,穿梭于佛塔之间,感受佛教的魅力,很特别的一种体验。佛塔林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包,几分钟便可可以爬上山顶,俯瞰整座佛塔林。

▲缅甸

Indein塔林▲缅甸

Indein塔林▲缅甸

Indein塔林

去往indein的路上,看到不少水中嬉戏的孩子,还有小僧侣坐船前去朝拜,不得不提,在佛塔国游历,红色僧衣堪称百搭之王,无论何时何地怎么拍都上镜。

▲缅甸

Indein塔林▲缅甸

Indein塔林▲缅甸

Indein塔林

缅甸·蒲甘

蒲甘建立缅甸在伊洛瓦底江畔的一座小城,地处缅甸中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是缅甸历史最悠久的古都,缅甸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蒲甘王朝就在这里建都。

蒲甘是缅甸最重要的佛教圣地,是名副其实的“万塔之城”佛塔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居民的人数。据说在阿奴律陀国王统治时期,前后多年间在蒲甘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建了万余座佛塔,使蒲甘城成为当时缅甸文化、宗教的中心。后来虽然经历各种战乱,到今天仍保存着0多座年代、形态各异的佛塔,蒲甘仍是缅甸宗教地位的圣地。

▲缅甸

蒲甘

最美的蒲甘出现在日出日落时分,美得令人迷惑,让人怀疑此般场景是否真实存在于现实之中。

随便爬上一座佛塔,静静地、慢慢的、等待着一场人类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视觉盛宴,此时此刻我们只需尽情享受阳光慢慢洒满全身的温暖,感动与幸福。

▲缅甸

蒲甘

▲缅甸

蒲甘

▲缅甸

蒲甘

▲缅甸

蒲甘

蒲甘旅行,我们不可免俗地前往最大的佛塔----ShwesandawPaya(瑞山陀塔)。这里是蒲甘现在允许攀登的最高佛塔,也是观看日出日落最佳地。顺着几乎45度角倾斜的阶梯,手脚并用地攀爬上三层的平台,你会惊诧的发现无论你来多早,你都不会是第一个(因为有的人会在上面坐一宿。。。)来这里看日出的人群只有更早没有最早。

当日出日落来临之前,这里的拥挤程度达到峰值,丝毫不比上班早晚高峰期的北京国贸地铁站差多少,我们嘴上抱怨着有这么多的人挤在一起,会严重影响观景的心情,然而当第一缕晨曦又或是最后一缕暮色照射在蒲甘平原之上时,所有的人都闭上了嘴,只顾望着远方,或者摁下快门。

从这里望下去的蒲甘,

天际线几乎从来没有变过。

▲缅甸

蒲甘

▲缅甸

蒲甘

▲缅甸

蒲甘

蒲甘的夜晚,少了白天得喧嚣,褪去了日出日落时分的绚烂,却又多了一丝神秘一丝幽静。由于蒲甘古城内几乎没有住家,更别提工厂,所以光污染极少。

当夜晚降临,繁星慢慢升起,

永恒的星月点缀在古老的佛塔之上,

格外的纯美。

▲缅甸

蒲甘

在蒲甘常会遇到脸上涂抹着“丹纳卡”的小孩兜售明信片和小纪念品。(一种以缅甸香楝树枝干制作而成美容用的香木粉)这些孩子与僧侣一样,非常渴望与外国人交流,即使你没有购买任何东西,他们也希望通过与我们交流而练习外语。他们用英文问我来自哪里,得知我们是中国人后,便用蹩脚的中文要求我们购买他们的明信片。当我购买了一套明信片后,小姑娘更加开心的和我攀谈起来。“运气好的话一天我可以卖十多套,这些钱够我跟妹妹吃饭,还可以攒下一些”这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对我说话时,她的妹妹在旁边又用刀劈开一个椰子卖给了一位游客。

“我想多攒一些钱,在我妈妈把我嫁人的时候,可以到美国去看看,那里跟这里不一样。”当我问她美国有什么不同时,“我不知道,反正就是不一样”她不假思索的答道。

▲缅甸

蒲甘

在蒲甘,我和同伴期待拍到一些僧侣在佛塔中的图片,无奈佛塔挤满了游客,僧侣却少的可怜。直到最后一天我跟同伴偶遇蒲甘当地土生土长的一位摄影师,沟通之后他答应叫上几个小僧侣带我们去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寺庙,这简直就是天赐的恩典!

(PS:僧侣图片是摆拍的,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我本人最喜欢的是真实地生活场景,将人物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真实画面。这些僧侣的照片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心中对于佛塔对于蒲甘的美好憧憬,我相信在几百年前,这些画面中的场景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只是如今的蒲甘被太多太多像我一样的游客所占据。所以,好地方,要趁早去,这话全世界通用......)

▲缅甸

蒲甘

▲缅甸

蒲甘

“我的父亲早年也是当地一位出色的摄影师,从小时候开始我便跟随父亲辅助国外的纪录片团队在蒲甘进行拍摄工作,我了解这里每一座佛塔的构造以及何时光线最佳!”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被他拍到的图片震撼到了。“在我父亲去世后,我继承了他的工作,我协助过BBC、GEO、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在蒲甘进行拍摄,我很了解你们想要拍到些什么。”他晃动着手机笑着对我们说。旅游业让他有了更多的活计,也不愁吃穿,但他却始终觉得,蒲甘正在逐渐失去古老而又神秘的一面。

▲缅甸

蒲甘

▲缅甸

蒲甘

“在娘乌镇的老街上,那些无时无刻不停播放着令人烦躁的重金属乐的酒吧以及提供红酒牛排的西式餐厅随处可见,而真正的缅甸餐厅却在变少。为什么你们来到我们的国家却不愿意品尝我们的食物?难道我们的汉堡做的比你们国家的还要好吃吗?”

他反问道。

同时,他也苦笑的表示正是因为我们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他才可以养活老婆和三个孩子。当我们问他希望孩子长大后继续干他的工作吗?

“如果我的孩子可以出国最好,但是可能我没有那么多钱让他们出去。能做个摄影助理也不错,在我们这里算是很体面的工作了。高,你瞧,这里的外国人快比当地人还要多啦!谁知道以后什么样呢?”

摄影师想了想笑着对我说。

▲缅甸

蒲甘

缅甸·变革中的慢生活

旅行中,我遇见过美好的日出,欣赏到惊艳的日落,同时也感受到贫穷与落后。战争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但战争的伤痕依然十分明显。

虽然性格平和的缅甸人都不怎么愿意主动提及自己经历的战争年月,但那些明显的痕迹,依然不时地夹杂在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文明遗迹上,时不时会让人触目惊心。

但是在这个不断变革寻求进步的国家中,人们在处事生活中却并没有表现出急迫感。相反,时间彷佛变的漫长,人们有条不紊甚至略带拖沓的生活节奏起初让我很难适应,吃饭上菜要等半个小时,买机票甚至需要半天时间才能确定。当我慢慢融入他们的生活,不禁自问为什么我们要将欣赏世界的时间用在急不可耐的处理琐碎事情的过程中?

生活本就该是慢而稳的节奏。

世界很大,

还有千百种你没有见过的风情,

用图片记录旅途中的点滴,

一起分享旅图中的故事

更多原创内容

尽在高承的旅图Talking

1
查看完整版本: 缅甸万千皆为佛塔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