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是中南半岛最大的国家,历史悠久到可以上溯到年前,然而祖上的荣光并不能帮助现在落后的它。从19世纪起,缅甸就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在二战时日本短暂接替了英国宗主国的位置。
在一名叫做昂山的年轻人与他的同伴的共同努力下,年缅甸取得独立,但混乱的时局,贫穷的现实,使它一直处在军*府的控制之下。
治理新篇章缅甸的改变是从昂山的女儿昂山素季从英国返回缅甸之后开始的,她奉行非暴力不抵抗运动主义,历经20多年的磨难,终于修成正果。6年前,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盟赢得了大选的胜利,开启了缅甸民选*府治理的新篇章。
作为国务资*和缅甸的实际最高领导人的昂山素季,她的坚毅性格和历经的苦难使人们给予她极高的赞扬,诺贝尔和平奖等一系列荣誉像一顶顶*戴在她的头上。
然而积弱已久的缅甸实在是有太多的问题了,经济落后、民族纷争、宗教对立、民主脆弱、军人强权,这些统统压在一位身体瘦弱的76岁老人的身上,可用之人极度匮乏的她只能一力承担。
但矛盾还是爆发了,上百年积累的罗兴亚人问题以一种特别暴力、极为血腥的一幕呈现在世人面前,不堪没有身份的罗兴亚人恐怖式的武装袭击,极端仇视罗兴亚人的缅甸军人的暴力镇压,以及由引发的大量人员伤亡和难民外流,触发了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注意和干预。
责难、不满甚至是敌视的目光也齐齐落在昂山素季的身上,他们对她施加压力,可是百年的恩怨又岂是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
媒体炮轰,舆论批判,她和她领导下的缅甸处于一片指责和制裁之中,随之而来的是,她的各种国际奖章被褫夺,西方给昂山素季戴上的"民主女神"的"*"掉落下来,为了确保缅甸的和平和民族和解进程,她一概平淡视之,因为问题依然在那里,她只能去努力解决。
妻子与女儿的完美诠释年,昂山素季出生在缅甸一个英雄主义的家庭里,刚正不阿的父亲昂山被称为缅甸"独立之父",在她不到三岁时被*敌暗杀。
她的童年是在母亲的陪伴下长大的,她的印象里有卡拉威宫,高大的合欢树和棕榈树围绕着的柚木平台,母亲轻轻地为她打着手鼓,在母爱的保护下,她的童年干净透明而又美好。
母亲曾任驻印度大使,跟随母亲来到印度的昂山素季,在印度的基督教学校里受到了完整的西式中学教育,在用纯正英文教材学习的同时,乌托邦、英雄主义、民主自由在她的思想里融合贯通,成为她最初也是最终的人生向往。
在英国牛津大学昂山素季开启了自己的4年求学生活,她无法忘记那个满目疮痍的祖国,她想知道要如何进行良善的改革,才能达到她当时所在的英国这样国家的水平。她希望在这里找到祖国实现富强安定的道路,于是她选择学习*治学和经济学。
牛津大学的校园里从此就出现这样一个迷人的女子,身穿缅甸的传统服装,下身围着纱笼。她瘦弱而清丽,有着极致的五官,亮晶晶的前额,优雅地、温和地散发如沐春风般的微笑。她一步一趋地走在牛津大学的校园里,让人过目不忘。
昂山素季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学者,研究缅甸文化。然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好好过着自然静美的生活。命运似乎特别垂青于她,一切都按照她预设的步子走了下去。
毕业后她留校执教,有大片时间去钻研、考察、记录她的祖国历史。她在不丹考察时遇到了她一生的挚爱藏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迈克·阿里斯,他们约会、热恋、结婚、生子,过着与凡夫俗子们雷同的生活。
那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她妥当地处理生活上的一切细节,同时竭尽所能地挤时间阅读、做笔记、写日记。
她的丈夫和孩子被她宠爱、呵护,然而,深爱着她的迈克·阿里斯知道,自己妻子的体内流淌着缅甸独立运动领袖昂山的血脉,她生来就跟国家和人民连在一起,终有一天她会投入到祖国的怀抱,他只希望这一天会晚一点到来。
年3月,在牛津一个下着细雨的日子,一个来自缅甸的电话打破了岁月的静好,昂山素季的母亲中风病重,她无论如何必须回国一趟。
全家陷入沉默当中,迈克·阿里斯知道,妻子此次回国,凶多吉少。因为他比妻子还要了解当时缅甸的混乱不堪,一再发生流血冲突。
可是命运的罗盘已轰然转动,它让昂山素季作为女儿回到缅甸照看病重的母亲,也让她作为女儿开始延续父亲的使命,她在这里目睹了年军*府对示威人群的那场镇压。
感到事态严重的缅甸军*府领导人奈温将军在年7月23日辞去总统职务,提议实行大选。
这时,昂山素季带着出院的母亲回到了在茵莱湖畔的家里修养,那是一幢二层白色小楼,从她们回来后,一群一群的人不停地来敲她家的门,这里很快成为全国的*治活动中心。
即便在如此情形之下,昂山素季依旧在家庭的怀抱里,她照顾着病重的母亲,督促儿子做功课,还挤出一点时间写她的缅甸文学研究论文。即使身处乱世之中,她依然完美地扮演着妻子、女儿的角色,更是两个英缅混血男孩的母亲。
欲戴*,必承其重命运之轮不可逆转地来到年8月26日,在仰光雪德宫大金塔西门外广场上,上万民众聚集在此,身负缅甸"独立之父"昂山的血脉,胸怀民主大志,心痛民众之苦的昂山素季终于站了出来,"眼前的危机举国上下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