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是种奇妙的生命角色。身体、眼光、情绪、智性与记忆跨越空间,在时间中穿梭,在人群间交流,各种形式的移动让旅行可以不只是出游,而是进入不一样的生命状态。——刘绍华,《柬埔寨旅人》
如果你也像刘绍华老师那样,将旅行视作一种不一样的生命体验,那么你也会同意,在旅行前,全方位地了解清楚自己的旅行目的地是十分必要的。不只是那些被游客占据的主流景点,还有那些宽街窄巷、小镇村庄,那些柴米油盐、俗世人情。在国庆黄金假期即将来临之际,三辉推出这个“国庆旅行前必读”系列,如果你在这里找到了你的目的地,请温柔而审慎地对待它。
第一期推出的是东南亚(缅甸与柬埔寨)专题。在平均气温25度以上和常年湿润的背景之中,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那些去往东南亚旅行、工作与生活的作家们,在这里发现了什么?又有哪些故事,是值得你也去探访的?
这里曾经是封建王朝的天下,诸国混战,杀伐不断;如今,这里是独裁国家与半民主*体的舞台。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多个国家*权更迭;西方国家更是早从16世纪起就开始影响这里。从湄公河的浅滩到马六甲海峡的湍流,每一颗泥、每一滴水都沁润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一定是愉快的,但或许你应该知道。
东南亚旅游在国内日盛,除了主流的新马泰旅游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越南、缅甸和柬埔寨这些国家。
缅甸西南临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东南接泰国与老挝。首都为内比都。缅甸于年依据新宪法举行多*制全国大选。年3月15日,缅甸联邦议会选出吴廷觉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缅甸首位民选非军人总统。
“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我漫步于熙熙攘攘的市场、光彩耀人的佛塔和正在消逝的英式山间避暑别墅之间。这些风景完美如明信片,让我很难相信是在一个拥有世界最差人权纪录的国家旅游。对我来说,这是关于缅甸最不可思议的事:整个国家万人民遭到的高压竟然可以完全从视野中消失。”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的作者艾玛·拉金,这样描述了自己初到缅甸时的感受。她带着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去重走他的缅甸之路。于是,当拉金打开奥威尔的《缅甸岁月》时,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身处曼德勒的年轻男子。
曼德勒街景
“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位于平坦而干燥的平原上,这块平原被英国称为上缅甸。在《缅甸岁月》里,奥威尔把曼德勒称为‘相当令人不快的城市’,‘尘土飞扬而且酷热难耐’。虽然奥威尔时代的木屋和尘土飞扬的街道现在已经罕有存留,但是这种描述依然成立。‘二战’期间,盟军和日军的激战摧毁了这座城市的绝大部分。幸免于大火的建筑,因为给中国移民让路,被再次摧毁。曼德勒位于著名的伊洛瓦底江岸边,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与中国进行商业贸易的枢纽。中国建筑占据了城市中心,那些浮华的建筑带有光可鉴人的窗户和镀金的科林斯式圆柱,缅甸家庭被迫迁往城外的棚户区。最常见的缅甸式抱怨是,曼德勒已经和中国的卫星城没有区别,老曼德勒的罗曼蒂克已经不复存在。曼德勒的街道以数字编号,南北街道和东西街道把城市划分为清晰的网格格局。缅甸国王旧时宫殿的雄伟围墙依然矗立,九重葛覆盖其上,当局在院内布置了大量的军事卫戍力量。城市由此向四周蔓延开来,有序又如同迷宫一样错落着商店、佛塔和茶馆。
“我发现,当说出‘曼德勒’的名字时,难掩一丝愉悦之情。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个名字唤起了对失去的东方王国和热带风情难以抑制的想象。英国殖民主义的非官方桂冠诗人鲁德亚德·吉卜林,要部分地为此负责,他撰写了著名的诗篇《曼德勒》。不过,这个名字同样可以触动缅甸人的心弦。这座城市是缅甸的权力中心,正是在这里,缅甸的末代君主锡袍王结束了统治。很多住在这里的家庭是为皇室的娱乐和典礼提供服务的手艺人,他们是织工、金箔匠、木偶戏师傅和舞者,曼德勒被视为这个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之都。萨默塞特·毛姆,在20世纪20年代穿越这座城市,称‘曼德勒’这个名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猜测,智者可能会与这座城市保持距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很难配得上那些美妙音节唤起的期待。”
仰光的西式建筑、佛寺与当代住宅
在缅甸曾经的首都,仰光,除了大金塔、庆福宫或班杜拉广场,你或许也可以把目光留给街道两旁平常的住宅,因为:
“在仰光,老式英国建筑随处可见。实际上,这座城市部分看起来像被移植到热带又被荒置了一两个世纪的伦敦。码头附近是有着壮观的多利安式立柱的英国法院。法院仍然用于法律诉讼,工作人员身穿白得耀眼的衬衫,衬衫下摆塞进厚厚的丝绸笼基,他们在建筑之间穿行,手里摇晃着人造革的皮包。在老式电报大楼的屋顶,狮子雕像张着血盆大口,俯视着城市。在前英国百货公司若薇的入口上方,是空白的钟面,上面有铁画银钩的纹饰。在仰光主干道的两侧林立着殖民地时代的店屋。透过门廊,你可以看到陡峭的旋转木梯通向黝黑的楼梯洞口。青绿色的苔藓顺着灰墙的裂缝一路蔓延,裂开的石头山墙里生长出蕨类植物。”
仰光路边的茶摊,以及警察
仰光街道上的茶馆也是值得一去的。在军*府时期,这里是市民、警察、密探和小偷的汇聚之处,
“茶馆大约有六名服务生,他们在顾客之间跑来跑去,将桌面上的清茶水瓶不断添满,递上香烟,每个人的脚步都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来过几次茶馆,我认识了一名服务生。那是一名瘦削的男孩,有着天鹅绒褐色的眼睛,脑袋大得和身体有些不成比例。每次我到茶馆,他都会在我之前冲到我常去的桌子,抽出塞在笼基里的脏兮兮的抹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台面擦好。很快,我甚至不用点单:只要让他看我的眼神即可。他会有把握地向我点点头,然后向厨房的师傅叽里呱啦地喊上一通,‘Pawkya’kwet!Pehpalatat’pwe’。稍等片刻,热气腾腾的帕拉塔和一杯浓浓的但不算太甜的茶水就会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
昂山素季
如今,逐渐步入正轨的缅甸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探访,但身为游客的你我,本意就是逃离自身日常的琐碎,又怎敢随意介入他人的痛苦与无奈呢?无妨,因为去过缅甸,你总会带回一些缅甸的故事。
“缅甸是否存在希望,取决于在这个国家,哪些事件能够被讲述,哪些事件不能被讲述。我期待那么一个时代,独裁体制被废除,人们可以自由地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在那个时候,缅甸的杂志可以发表和讨论昂山素季的演讲,新闻日报可以不经审查刊登那些’真实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博客作者可以安全地向全世界表达他们的观点。如果我要再写一本关于缅甸的书,我愿意写的是那么一个时代: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抱有恐惧,不再担心受到惩罚,那是让人振奋的时代,当前的事件和缅甸的历史可以被公开记录和公开辩论。简而言之,那个故事将讲述这个国家的人民如何把他们自己的真相找回并且拼贴完整。”
柬埔寨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罗湾。20世纪70年代开始,柬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年,随着柬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
年,人类学家刘绍华以志愿者的身份提着一只行李箱只身从台北来到柬埔寨。在这里,她需要协调国际组织、柬埔寨教育部和学校三方的工作,但同时,她也需要在这里生活、见识与理解。
到柬埔寨旅游,你不可能错过的自然是吴哥窟,刘绍华就在《柬埔寨旅人》中描写了她最喜爱的一座吴哥庙宇:
“吴哥窟是吴哥古城中最宏伟的庙宇。整座古城,涵括9至15世纪的吴哥王朝时期(AngkorPeriod,—),陆续建造起来的大小庙宇,其中著名的至少有二十座,吴哥窟是最主要的庙城建筑。即使在15世纪吴哥王朝受泰国入侵,弃置吴哥古城南迁金边后,吴哥窟的佛像雕刻仍持续到18世纪。吴哥窟的柬文名称AngkorWat传承自古印度梵语,Angkor意为‘城市’,Wat意为‘庙宇’,吴哥窟的重要性从命名中可见一斑。
“我最喜欢的吴哥庙宇,是12世纪建筑的巴阳庙。还没走进庙城,远远地就可看见巨大的四面头像竖立城门上方,那就是信仰大乘佛教的阇耶跋摩七世国王的石像。第一次走进这座庙宇,我就被国王的微笑迷住了。后来得知国王是位‘革命家’时,更加了解了其微笑的魅力所在。阇耶跋摩七世国王打破先前的印度教传统,接受大乘佛教的洗礼。两种宗教帝王的最大差别,在于佛教君主以怜悯仁慈对待人民,而非如先前的印度教君主以威仪治民、视人民为奴隶。因此,柬埔寨人说,巴阳庙林立的头像,代表着国王守护着他的王国子民。”
吴哥窟
当然,还有巴萨河畔的高脚屋。不同于土家族的吊脚楼是为了隔阻地面的湿气,柬埔寨巴萨河畔的高脚屋是建在了雨季发洪灾时会被完全淹没的土地上。于是,高脚屋与船是相伴相随的;当然,巴萨河水与生活在河边的柬埔寨人的联系也无法被割断。
“在巴萨河畔,二层木板建造的高脚屋,楼上有个小房间,地板缝隙很大会进光,往下望能看见小管家Imm在扫地、小孩跑来跑去,那间原是加盖给管家住的房间,我在那里住了近一年。选择那个房间,是因为河边的晨光夕阳都进得来,我喜欢光亮。只是,每天换衣服时,都得低头留心有没有人正好从地板下经过,偶尔一只鸡溜达觅食路过,也会让我吓一跳。
“每天清晨,我揭开隔离疟蚊、登革热蚊的挂帐,借着晃动的烛光,拉开客厅地板上一块防盗木板,然后走下通往厨房的楼梯,打开栓上的双扇木门,迎着河面吹来的晨风,打个哆嗦,开始费力地从沉重的饮用水罐中倒出足够水量,走出屋后,站在木板搭建的小阳台上,对着河面刷牙。”
巴萨河畔的村庄以及高脚楼
如果你要去柬埔寨的城市游玩,特别是想租辆车自驾游玩,刘绍华老师也交代了一些tips,有些听来似乎可笑,但确实有用:
“柬埔寨不同单位的车牌颜色有别,好处当然也不同。NGO是蓝牌,使馆是橘牌,*府是绿牌,军警是红蓝相间牌,一般人则是白牌。遇上路检时,只有白牌的会被拦下,其他的通行无阻。
“柬埔寨自从年就开始实施这种牌照制,但始终执法不力。初来乍到时颇为困惑,这么贪钱的*府军警,怎么会放过大好的税收或罚款的机会呢?后来渐渐了悟明白:贪污的官员当然不会努力制度化,否则哪有油水可捞?所以啦,警察专挑驾驶人的小毛小病找碴,理由荒谬得经常令人发噱。
“这里的警察当然不会说英文,可是有一句英文可是人人琅琅上口。办公室司机Sokal告诉我一则笑话,话说一名欧洲旅人在金边触犯了交通规则,警察将其拦下,该名老外想和警察搭讪逃避罚款,他对警察说:‘Hi,howareyou?’(嗨,你好吗?)警察回说:‘Iamfineandfineyoufive。’(我很好,罚款五块。)一言以蔽之,‘Fineyoufive’是柬埔寨警察必备的语言能力哩!”
首都金边的街景
刘绍华老师在柬埔寨生活了两年,在这两年里,他结识了村庄姑娘、在柬台商,见到了在泛滥的河水中贩卖口香糖的少年,在柬埔寨如鱼得水的西方人……如果你也去柬埔寨旅行,如果你也看见了他们,从他们身边一瞥而过,或许没有时间了解,但请记得,已经有人去打开他们的故事。
“我在柬埔寨时以住民自居,回首往事时则成为旅人。回忆在不同的时空与观点中交错成型,记载了我的一段生命纪事。”
▼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美]艾玛·拉金著
王晓渔译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7---7
已上架
▼
重走奥威尔的缅甸之路
发现《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的热带缩影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美国记者艾玛·拉金重访了奥威尔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她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
《柬埔寨旅人》
刘绍华著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7---9
即将上架
▼
《我的凉山兄弟》作者刘绍华
以人类学眼光叙写惊心动魄的柬埔寨经验
在柬埔寨,风光秀丽的巴萨河畔,人们脸上常见神秘的微笑,但人口拐卖、赤贫、文盲,以及内战的后遗症亦如影随形;当地人央求国际组织为其修缮寺庙,年轻的和尚却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来到这里的外国人,既有国际组织志愿者,也有自我流放者和淘金者……年,刘绍华加入“台北海外和平服务团”,提着一只皮箱便来到柬埔寨,在那里生活了两年。之后,她以人类学家的视角、散文家的笔法写下自己的柬埔寨记忆:这是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走向全球化的同时仍有美丽的“非现代性”残存。这里是“天堂与地狱的写实,就如同吴哥窟的石雕故事一般,上演着人世历史中的喜怒哀乐、罪与罚、堕落与超脱”。
点击阅读原文
订购《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编辑
弓背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