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感动可以来到这里
TUhjnbcbe - 2021/4/12 21:22:00

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加拿大漫画家盖·德利斯勒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跟随任职于无国界医生组织被派驻缅甸的妻子,到遥远陌生的东方国度缅甸生活了一年,并把这段时光绘制成了一本漫画——《缅甸小日子》。

除了仰光、大金塔、昂山素季这些国家名片,你知道吗:缅甸一天只供电四个小时;将领们只有高中学历;买电脑需要通过地下交易的秘密管道;大多数银行至今仍使用着手写记账的方式;昨天还在当会计的邻居,今天已成得道高僧……德利斯勒用幽默智慧的文字及轻盈洗练的画风笔触,忠实地记录下缅甸当地的生活风物,并对当地的文化*治进行了犀利独到的观察和省思。△点击获取一份奇妙的异国冒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缅甸小日子》的译者王大莹,感动于大莹老师对故事中众多人物的情感,看完也忍不住想要重新翻翻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阅读《缅甸小日子》的过程是美妙的,流畅又充满乐趣,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些地方忍不住停下来哈哈大笑。希望这本记录特殊时光的书可以带去治愈和一点思考~两年前,我在巴黎的一家FNAC书店里第一次邂逅《缅甸小日子》的法语原版。它被陈列在漫画区当季“心头好推荐”的书架上。封面是朴素的黄灰色,穿着汗衫大裤衩的爸爸推着婴儿车,从一座有士兵把守的院墙前走过,院子里是茂盛的热带树木。△《缅甸小日子》原版封面这位爸爸就是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得主盖·德利斯勒的自画像。《缅甸小日子》记录了他随妻子赴任缅甸期间的旅居生活和见闻。不同于一般的旅行笔记,没有猎奇,也没有刻意的搞笑和伤情,这本漫画的阅读体验新鲜而立体。独特视角和独特场景下的日常经历,行云流水般的图像叙述,伴随着作者的诙谐玩笑和絮絮叨叨的抱怨,亲切的口吻好像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刚从缅甸归来,坐在你对面,趿着拖鞋端着茶缸,一边抱怨空调风不够凉,一边跟你眉飞色舞地说起他在这个神秘国度的小日子,时而荒诞,时而嗟叹,不必精心铺垫却“包袱”不断:有他对缅甸生活中所见的历史痕迹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泰缅边境高加力小镇上的老式五十铃和丰田汽车、英国殖民时代遗留的建筑风格……△找房子的过程中尽览各式建筑有他布施僧侣,穿着笼基在寺院里禅修的心路历程,还不忘详细记录了寺院伙食情况;△斋饭也有鸡肉和冰激凌哦~有他受邀参加缅甸朋友孩子的满月礼,去寺院见证了太太同事晋升高僧的经历;△在小乘佛教里,结婚成家不耽误修行有他在泼水节上如何机关算尽地躲避被泼,在深夜的仰光街头如何跟流浪狗“斗智斗勇”△泼水节很难保持“干燥”有他的挑剔、爱批评和小侥幸:在盗版DVD市场上悻悻地挑错别字,又为“以一杯咖啡的价钱”买到最新盗版软件而侥幸;△用一杯咖啡的钱买软件有他的认真和执拗:在家SOHO却坚持早上“上班”的仪式,看到潮人店里同时卖切格瓦拉和纳粹的T恤的忿忿;△忿忿不平的作者有他诙谐中难以隐藏的小刻薄:抗拒吐槟榔汁的习惯和被槟榔汁“腌”过的红色牙齿,不屑于不接地气的外侨聚会,跟会讲英语的缅甸老师学习急救知识,还不忘揶揄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法……△作者是宝宝聚会中的唯一男性有他爱抱怨的絮絮叨叨:对于缅甸漫长雨季和炎热旱季的花样吐槽,关于缅甸货币烧脑的15、45和90面额……△吐槽货币面值还有当他得知无国界医生组织因重重阻力无法展开医疗救援工作时的无奈,对缺医少药人民的同情,和对这个国家前途未卜的哀愁……△和无国界组织的朋友在一起△驻扎缅甸的不同组织作者盖·德利斯勒曾这样解读自己的作品“当我旅行时,名胜古迹并不是我唯一感兴趣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逢更让我觉得弥足珍贵。”△作者盖·德利斯勒《缅甸小日子》中出场的那些在缅甸与作者相逢的人们,也成为了这部自传体的旅行报道漫画中弥足珍贵的生动色彩:争着亲吻外国宝宝的缅甸姑娘、鲁莽可爱帮抓癞蛤蟆的保安员孟艾、混用人称代词的克钦族阿姨笙楠、碰瓷的胖和尚、接受0.01欧元贿赂的交警……△混用人称代词的克钦族阿姨笙楠听卧床的孤寡老太太回忆她青年时代的仰光,在缅甸老画师家看70年代的漫画手稿时莫名的感动,教几位缅甸学生动画的教学心得,被学生以尊师之道真诚相待时的感动和分别时的不舍哀伤,还有跟非*府组织人士交流人道主义工作的意义……△在缅甸老画师家看70年代的漫画手稿时莫名的感动△分别时的不舍哀伤虽然与昂山素季的住处咫尺之遥,作者却未能见到“那位夫人”,但昂山素季多次出现在他在缅甸的“小日子”中:在热闹的泼水节上感念昂山素季的孤独,看到旧纸币上还印着昂山父亲肖像时的唏嘘,以及每年在她生日的那一天,茵雅湖对岸放飞的向她致意的气球……△热闹的泼水节上感念昂山素季的孤独△生日放飞致意气球??就像作者在书中引用的约瑟夫·凯赛尔于年写于缅甸的那段话:“如在梦境中和梦里人打交道,而这样的生活生了根,发了芽,成了我的日常。”这些在缅甸小日子中出场的人物们也成为了这部纸上旅行记录片的灵*主角。作者在他的缅甸小日子中几处引用了曾经旅居缅甸的两位作家约瑟夫·凯瑟尔和乔治·奥威尔关于缅甸的讲述。有一处相似的细节:一百年前奥威尔在《缅甸岁月》中,描写作恶多端的地方治安官吴波金,企图通过修建佛塔积攒功德来消除他唯一的恐惧:来生变成老鼠或者青蛙。一百年后在盖·德利斯勒的这本《缅甸小日子》中,“来生变成老鼠或者青蛙”依然还是那些暴*恶人唯一的恐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感动可以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