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作者)
这是缅评社第1期「Lab?」
本文属原创II欢迎
点赞、留言、打赏、收藏
转载请私信
小编语
想象一个现实的情景:NGO们在仰光开着空调的酒店里反着水坝反着火电,突然一下话筒没声儿了,空调停了。欧漏,停电了。他们要求清洁能源——太阳能、天然气发电和风电,但又何尝考虑过缅甸的环境下这些领域投资的盈利情况,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必须是在盈利的基础上才可谈。投资者难以理解民众拿着每天4美元的“抗议补贴”去反对一个能给他们全村带来免费电的电站。企业家看到的缅甸民众,渴望发展又想避免环境污染。很多在企业工作的中国人,他们真的希望能为缅甸的老百姓做点什么。
本期Lab?是缅评社首次接受企业人士投稿,希望能为读者提供真实而另一维度的视角,并以此引发讨论;在外资引进和发展抗争这个主题上缅甸有多股势力在拉锯,该如何平衡?一万个缅评社读者就有一万个答案,希望你在文末留下你的想法。
零距离倾听缅甸最偏远村民的心声
作者:殷沧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陈毅外长在《赠缅甸友人》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缅甸和中国山水相连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胞波情谊。自从两年前进入缅甸项目部工作,我开始与缅甸、与缅甸人民结缘。这几句诗,也是我来缅甸后才听说的。在我看来,隔壁邻居缅甸好像比美国欧洲还要远,大部分中国人对缅甸了解不多,能够知道缅甸有大金塔和翡翠已经不错了。
01
“带着疑惑踏上赴缅之路”
刚到缅甸时和前辈们打听,很多人告诉我一些缅甸民众对中国和中国企业不友好,有的社会组织和媒体受西方的渗透或操控,煽动反华情绪。所以一些中资企业在缅甸的大型项目经常被批评,甚至引发抗议,还有已经动工的中企投资项目被叫停。
(海岛印象-交通要道)
前辈们的这些观点,与我之前在书上和电视上看到听到的中缅“胞波”情谊大相径庭,我不免有些紧张。因为我们公司响应缅甸*府的号召计划在缅甸最偏远的西部海岛上投资项目,我想项目会不会被当地民众抵制,我到当地开展工作会不会受到阻碍呢?但是我更有疑惑:中国30年前一穷二白向外国借债,现在变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对外大规模投资了,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和吸引外资,缅甸经济这么欠发达,民众为什么不欢迎外资呢?
(海岛印象-当地学校教室)
带着这些担心和疑惑,我于年5月第一次踏上了缅甸的国土。抵达仰光后第二天,我和同事们就驱车赶奔项目所在的海岛。公里左右的路程,我们加班加点开了将近两天才到,因为从仰光到目的地只有一条路况较好的公路,中间还要翻越一座大山。即便是这条在当地路况较好的公路,也建设得非常差,较好的路段是3米左右宽的柏油路,大部分路段都是狭窄的石子路和土路,尤其是翻山的盘山路,又窄又滑边坡也没有防护,我们的越野车在盘山路上被一辆贩卖蔬菜水果用的摩托车压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都没有找到机会超车,也不敢超车。
(海岛印象-CBD中心区的商店)
行车沿途看到路边基本是农田或者荒地,偶尔路过几个比较重要的城市,看到的也是低矮的房子和零散的人群、牛羊群,很少看到楼房和轿车,发展水平不及中国的小镇。这一路走来,我真正体验到缅甸经济发展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这种直观的感觉从书本和别人的描述中绝对无法体验。
02
乡村基金与糯米粽子
(当地村民踊跃申请和领取乡村基金)
我第一次到这个海岛来不是负责建设项目,而是执行公司捐赠当地的公益基金项目。我们公司给当地50个村庄捐赠了资金作为乡村基金,各村的村民可以申请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作为发展家庭经济的启动资金。我所在的工作组的任务是培训村民们如何申请、使用和归还基金,并在培训后持续回访村民,调研基金的落实和实际使用情况。正是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庄,才让我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这些缅甸最偏远地区的民众,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和希望。
年7月份,我们工作组走访了距离镇中心大概50公里的貌村。当时正值缅甸的雨季,骄阳似火,潮湿闷热,一出门就是一身汗。因为没有直接连通这个村庄的路,我们需要坐船2个多小时。船舱容量有限,我们团队工作人员主动把船舱座位让给同行的缅甸老乡,自己坐在船舱的顶棚上面,顶着烈日曝晒了一路,上岸后又在泥泞的山路上跋涉半个多小时。我们最终抵达村子,看到全村人都一样顶着烈日在村口排队迎候,尤其是几个可爱的孩子手持用白纸手写制作的欢迎牌上面写着“W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