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泰优投在年成立之前就一直在研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存在哪些痛点,面临的风险及挑战。从制造业走出去,国际工程承包到跨国并购,中国企业都付出了大量的学费,获得了很多的教训。其中,制造业走出去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体现得尤为明显。
年3月7日,“缅甸中文频道”推送了一篇名为“李老板‘跑路了’!仰光有余名工人无处讨薪”的文章,立刻在企业家中尤其是在缅甸及其它东南亚投资的企业家群体中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很多人向小编诉苦和表达委屈。3月8日,当事人“李老板”也在评论区大篇幅留言,解释了自己为何“跑路”,阐述了在缅甸4年时间中的种种艰辛。
现在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老板在年在缅甸设立了中资制衣企业,先期投资万人民币,后又追加了。年注册时,用缅甸当地人注册的法人,内部股权架构及双方约定不得而知,但在年该缅甸人借了李老板及其朋友多万(文中未披露货币币种,笔者估计应该是缅币,约合25万人民币),跑到泰国,杳无音讯。企业更换了法人,而当地*府认为企业存在伪造资料的行为。李老板认为当地*府没有尽到调查的义务,草率地认定企业(受害方)伪造资料。
年10月,欧盟威胁要暂停缅甸产品免税*策,企业突然出现了断单,当月损失6万美元,之后每月的订单不理想,企业每月亏损3万美元,耗尽了流动资金。
年10月和11月,工业区连续停电两个月,每天买60万缅币(人民币左右)柴油发电,发电机疲劳后严重损坏2次,停工、租发电机、修发电机损失惨重(最后发电机抵押给维修公司还债了),给*府投诉也完全没有作用。
年12月,企业开始靠举债度日,2月疫情开始完全断单,2月产值仅7万美元,一个月开支13万美元。疫情发生后,当地*府仍明确要求企业全额给工人发工资放假,4月份是泼水节,5月份还要涨工资,房租还要涨25%,债务本来就难以承受,后期发展更没有希望,只有宣布公司破产。因不相信缅甸法律,企业结余资金只够年1月发的工资和贷款,老板决定跑路。老板跑路后,企业的几百万资产都留给了工人(企业主不要了),老板称“除了一身债务没有带走任何东西”。3月,多名工人要求*府出面处置资产,偿还拖欠工资。
上面是一家中小企业在缅甸投资、发展,最终破产倒闭的一个全过程,也体现了中小企业在海外的艰难,从中可以有很多可以总结的地方。总的来说,企业在去某国家投资前,缺少风险意识,很多必要的步骤并没有做或者没有科学地去处理,导致最终折戟。
我们可以不难总结,企业在过去4年遇到了以下几个困难和挑战:
01企业在选择当地法人时,我们估计,企业未对个人做尽职调查,没有签署各类协议,限制当地法人代表权力。在当地法人提出借款后,迫于压力给予借款,结果导致出现损失和各类麻烦。
02企业对缅甸营商环境缺乏总体的认识和判断。在优投看来,如果营商环境排名不高的国家,企业一般要在2-3年内收回所有投资。
03企业高度依赖欧盟市场,一旦欧盟与缅甸之间取消最惠国待遇,没有候补的订单,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也就是说,企业的业务结构本身就很单一,抗风险能力偏弱。
04企业在选择工业园区时,很有可能找的是相对便宜的私人园区,用电有问题。缅甸虽然停电发生频率较高,但是条件比较好的园区不会发生长时间停电现象,仅会发生意外停电。
05企业在洽谈房租时,可能是谈的3年固定房租,3年后按照市场行情来重新评估。在缺乏评估标准情况下,房东要求涨价25%,是比较不合理的。在当初租厂房时有关续租谈判的问题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06我们认为,企业平日可能与*府的沟通较少,在发生问题(当地法人跑路)后才与*府沟通,可能让*府错误地认为当地法人和企业实际控制人是一伙人,故意伪造资料。
07缅甸相对而言在东盟十国中在法制健全方面排名不高,企业去这些国家投资时,尽可能通过商会等组织,找到维权途经,发生问题时由商会统一出面协调,拜访相关部门来解决问题。
走出去的中小企业,如果加入优投平台,企业可以得到各类精准的服务,包括线上和线下服务,精准对接园区和当地*府资源,提前了解走出去的各项风险和应对方案。此外,我们会每日给企业推送“安全动态”和“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园区信息”,让客户了解全球最新投资资讯信息。
欢迎企业来电咨询
-6299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