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短版旅游画册,很多朋友未能得见,今应朋友要求,无法满足一一传阅,故发于公号,请各位方家斧正!!
序
缅甸,我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年1月,第二次是年8月,两次相加往返共30天。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选择去缅甸?一、缅甸与我们云南山水相连,比较适合穷游,而且,缅甸是佛教国家,环境生态,人民淳朴,素有微笑之邦之称,自由行安全、便宜;二、八十年代初叶,我曾在与缅甸仅一江之隔的西盟县翁嘎科乡(那时叫公社)从军服役。那年代,邓丽君的歌被称之为靡靡之音。当时,一个有几分神秘的“边民”经常行走于中缅之间,他每次路过我们营地都会带一些小商品,最多的当数龙飞飞、凤飘飘的磁带和尼龙蚊帐,我们也会用一个月10块钱积攒下来的津贴买一点;打那时起,就萌生去缅甸看看的念头。
第一次踏上缅甸既陌生又神秘的土地,我觉得除了贫穷落后就是寺庙和僧侣多,人民友善淳朴,环境原始生态。从曼德勒到蒲甘至茵莱湖再抵仰光,一路异国风光,一路人文景致,从乌本马哈根德江僧院到掸邦茵莱湖娘水镇茵泰良瑞橡树寺庙再抵仰光瑞光大金塔,虽说是走马观花到也有点禅修之意。记忆最深的是一天凌晨在蒲甘拍日出,头天选好的塔一时找不到,眼看太阳就要冒出来了,黑灯瞎火中听到人的声音,便闯入塔下一户住家,住家得知我欲登塔拍照,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用肩膀扛着我爬上塔,又用绳子帮我把相机吊上去,让我拍到了《巴甘日出》,该片获《中国国家地理》度“温暖指引”摄影大赛年度闪耀奖。短短的几天穷游意犹未尽,从仰光飞往昆明的航班上我就已经决定:一定还要再去。
第二次去缅甸我们选择在年8月,8月是缅甸的旅游淡季,从曼德勒进入,一路向西直奔妙乌,看孟加拉湾的海,看生活在缅甸的少数族裔......游走于缅寺佛塔,闲步于市井乡村,伊洛瓦底江边的沐浴,额布里海滩上的藤球,蒲甘佛塔的日出,乌本桥的日落,清晨的布施,傍晚的劳作,缅寺里的虔诚,小河边的牧歌......这一切,很多都是我儿时的记忆、也是我现在心仪的栖息之地。在敏比亚,一场大雨把我们困在缅甸司机车都不敢下车的村子里,我们居然被邀请在一户罗兴亚人家里避雨。
缅甸,对我来说是去过还想再去的地方,哪怕只是在蒲甘择一高处看日出日落,哪怕只是在额布里海边听涛声依旧......
要不是当下冠疫之殇,封国封城,我的第三次缅甸之行早已成行,祈佑上苍,疫灭瘟弃,人寿年丰,我定将三入佛国,继续寻找童年的记忆。杨绛先生语录:“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佛国记忆》缅甸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像,有缘读此“孤本”者是缘,善哉善哉!
阮卫明于昆明蛀石楼
年7月16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