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潮汕方言中,“批”即“书信”。福建、广东和海南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漂洋过海做工、经商和外迁生活可追溯到宋元时代。到清末时,随着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陆续有成千上万人到世界各地打工,他们在国外吃苦耐劳、诚信经商,挣的都是血汗钱和辛苦钱,赚了钱就将钱寄到家乡亲人手上。而这些华侨劳工的家乡往往是一些地处边远的农村,银行和邮局设施极不完善,初期,信款转送主要依靠“水客”携带,后期逐渐形成了民信局、银号和商行等民间机构来经营侨批业务。侨批,俗称“番批”、“银信”,成为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年6月,以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为主的“侨批档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为海外侨胞和故乡人民的集体记忆载体,抗战侨批向世人传递着战争背景下海内外中华同胞团结一致的声音。当时抗战爆发后,广大华侨同仇敌忾,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战争。澄海籍的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和他的同乡郭子纲、黄奕,慷慨捐款,资助延安抗日军*大学作为办学经费。这笔款是以“口批”(由寄批人口头说定)的方式,通过澄海建阳村在泰国开设的增顺批局送达信宁村的詹欧波,再由他转给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武汉办事处。年9月21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联名给苏君谦3人复函,对他们的爱国热忱“殊堪钦敬”,盼望他们在泰国“鼓励彼方青年前来(延安)学习抗日知识”。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的铁蹄很快踏入中国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各国,迅速封锁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运输线,同时切断了华侨家属生存的“输血线”。当时在沦陷区的潮汕侨属饿殍遍野、四处逃荒、民不聊生,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绝境。在东南亚经营侨批业的商人也在努力探查新的汇路,有人曾通过泰国的清迈和清莱的“三不管”地区进入中国云南,但这条路艰难不说,而且一路盗匪猖獗,加之当时中国的汇兑价格混乱,故以失败告终。正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一位名叫陈植芳的侨批经营者在中越边境多方探寻,终于找到一个最佳的秘密通道可以转运侨批,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东兴汇路”。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条渐渐被世人遗忘的侨批通道。
陈植芳其人陈植芳(~),广东省汕头市鮀浦大巷人。年随父离开故土到越南海防市,在姑夫经营的“和祥庄”渔网店打工,后往返柬埔寨、泰国贩卖渔网和咸鱼。在做生意期间,陈植芳结识了当地大批的潮汕籍老乡,他们托他将批、钱款带到海防市的侨批局中转到家乡。通过几次带批,他发现经营侨批是一个赚钱的好行当,于是就利用“和祥庄”现有的店面兼营侨批业务。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后来在柬埔寨金边市开了一家“和利兴”侨批馆,专营侨批生意。香港汇路中断陈植芳正式经营侨批业务后,就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即如何用最低的运输成本将侨批安全、可靠地送达国内亲人手中。另外,当时日寇占领了广东省许多城市,通往汕头的汇路早晚会出问题,为了保证自己的侨批业务能持续经营下去,必须有多条汇路作为备用。年,陈植芳从柬埔寨金边市迁到越南海防市定居,此时他发现有大量海外华侨和各国支援中国的抗战物资是从海防市和缅甸的仰光市中转运到云南的,其中在海防市经转的物资是通过滇越铁路运到中国。年9月24日,日军占领越南,命令法国驻越南总督立即停止援华物资从滇越铁路运往中国,越督只得俯首听令。中国*府感到日军占领越南不光是停运战略物资那么简单,日军将会顺滇越铁路迅速攻占昆明,深入中国大后方。中国*府命令工兵将中越交界处的河口铁路桥炸毁,并把从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到蒙自县碧色寨(抗战时期称壁虱寨)的72公里铁路全部拆除。为防止日军重铺铁路,中国*府还把铁路路基全部破坏。陈植芳正是此时乘火车来到越南老街市。在老街市,看着对面变得冷冷清清的河口县,只得放弃在河口县设侨批转运站的想法。年9月,陈植芳又只身从河内市乘火车到达越南谅山省同登镇,同登镇是越南靠近中国边界的一个小镇,在它北面米处就是中国的镇南关(新中国刚成立时改为睦南关,抗美援越时期又改为友谊关)。这地方虽然是两国的口岸,往来也比较方便,但地方太小,经济状况不好,金融兑换无法进行,带来侨批款的外国货币无法兑换,陈植芳只得另谋汇路。年11月底,陈植芳又从海防市坐船到广州湾(今日广东省湛江市,当时是法国的租借区),他发现这里有许多潮汕商人,他们经湛江市遂溪县往潮汕地区汇款,并且海防市和广州湾也有现成的汇路。但是有三个问题让陈植芳放弃了这条汇路:一是陈植芳的“和利兴”侨批馆已有较大规模,而广州湾当地的经济情况容不下大量的侨汇;二是在广州湾越币很少使用,且兑换比率很不合算;三是通过北部湾(当时称为东京湾)和琼州海峡的海运费用偏高。在经过10天的仔细考察和论证后,设这个中转点的议案再次被否定。陈植芳在返回海防市的船上,从收音机里听到日军成功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消息,并且得知日军已开始发动对香港地区的攻击,因为“和利兴”和“和祥庄”的侨批走的汇路正是从香港地区中转的,他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回到海防市后,果然被陈植芳猜中,汇路中断,大批侨批压在侨批馆里,迫使陈植芳必须开辟新的汇路。成功开拓东兴汇路年元旦,陈植芳顾不得休息,独自一人来到越南东南边的小镇芒街,遇到一位叫陈二哥的广西钦州人。陈二哥在自己的小店里向陈植芳介绍芒街镇和东兴镇的情况。此时陈植芳还不敢说明自己此行的目的,只说想到中方的东兴镇看看。陈二哥一口答应,并让其妹陈晚姐带他偷渡到东兴镇。到东兴镇后,陈晚姐为陈植芳介绍了一位黄姓的朋友,通过他,陈植芳了解到东兴镇市面通用越币,并且这里也有银行、邮局和电报局。在陈晚姐的带领下,陈植芳在东兴邮局和银行各汇了一笔钱到汕头老家,投石探路。回到海防市不久,陈植芳得知那两笔钱家人已经全部收到,证明东兴汇路是通畅的(东兴镇是当时幸存下来的中国西南沿海唯一对外口岸)。发现这条汇路后,陈植芳异常兴奋,但他并没有“独享”这条汇路。他马上前往西贡市(今胡志明市)、金边等地的侨批局,告诉同行这条新发现的汇路。但他们都不相信,说陈植芳简直在说天方夜谭。原因有二:他们也曾多次探访汇路,均未成功;陈植芳又怎么会不远千里把如此重要的商业秘密透露给同行呢?年3月,西贡市的“黄泰记”侨批局经理黄绍球半信半疑找到陈植芳,陈植芳带他去了东兴镇。黄绍球经过试汇款,发现这条汇路确实是通畅的。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有“为顺”侨批局、“王合”侨批局、“澄记”侨批局的经理陆续到东兴镇试汇款,都获成功。事后,他们都来向陈植芳道歉,至此,东兴汇路终于打开了,侨批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的各个侨乡。东兴汇路一通,马上就有包括陈植芳的“和利兴”侨批局在内的10多家潮汕帮侨批局纷纷到东兴镇设立转运点,各种名目的金融机构也随着兑换业的增大而迅速增多,广东省银行、重庆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民营的华侨联合银行、光裕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在东兴镇设立办事处,连邮*储金汇业局也在此设点办理邮汇和储蓄业务,还有“林培记”、“黄昌隆”、“合盛祥”、“周兴祥”等30多个民营金融也在此设点。东兴镇转眼成了侨批业、金融业、商业、旅业聚集的繁华小镇,镇内酒楼、茶馆林立,车水马龙,到处灯红酒绿,故有抗战时期的“小香港”之称。东兴汇路的开通为梅州、潮汕一带的华侨家属解了燃眉之急,也为中国的抗日增加了可贵的外汇收入。《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度广东邮区后方邮*事务年报》中写道:“南洋侨汇,本年间更能利用越南芒街流入东兴。转汇潮梅各属,使久经断绝之南洋侨汇悉由邮局经汇,邮*及邮汇之收入均获进展,一般情况,尚称满意。”东兴汇路不但运送了大量侨批,而且还将友好国家和海外爱国侨胞捐献和援助的抗战物资及商品,如汽油、煤油、布匹、橡胶和名贵的中西药品,源源不断地从越南芒街运进东兴镇,年贸易额竟达数亿元以上。当时的东兴港常有二三百艘船舶布满沿北仑河我方一侧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超7万吨。虽然这些物资的输入带有私人走私盈利的因素,但也间接支援了中国的抗战。东兴汇路开通之后,东南亚一带特别是越、柬、泰、老等中国周边国家的各侨批局的汇款纷纷从芒街镇流入中国。这么大的举动马上被驻越日军宪兵司令部发觉,日军宪兵马上抓了一些侨批局的经理和办事人员,对他们施行灌水、踩肚,再灌一种叫食鱼露液的酷刑。当日寇得知是陈植芳带头探寻东兴汇路并通知各侨批局从东兴镇向国内汇款后,马上发出通缉令,在越南全境追捕陈植芳。陈植芳得知消息后,迅速化妆潜逃到东兴镇,待风声过后巧妙地和日军周旋,依然奔走在柬埔寨、泰国、越南和东兴的汇路上。日军的这次抓捕行动后,东兴汇路一直没有断,只是从公开运作转为秘密传递。东兴汇路实际是指两段,一是越南、柬埔寨、泰国到芒街镇抵达东兴镇的国外段,二是东兴—钦州—玉林—贺州—韶关的国内段。这段汇路是侨批局批工人工运送的,他们将金条封装在马甲里,逢路坐车,逢水乘船,无车船就靠双腿行走,将侨批送到侨眷手中。而东兴—钦州—南宁—韶关—兴宁和东兴—钦州—遂溪—河源—兴宁的汇路实际是当时中华邮*的邮路,在此统称东兴汇路。侨批局也利用了邮局这条邮路运送侨批,兴宁是邮路的最后一个邮局,因为当时潮汕地区还是沦陷区,所以在潮汕地区的侨批局,还要派批工去兴宁邮局领取侨批,再回到家乡去分发,不论侨批走邮路还是汇路,在当时都是相当艰难的。既然日军发现了东兴汇路,为何还会让它继续发展下去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年到东兴镇、芒街镇、河内市去考察。经考察,笔者认为日军当时主要有两个问题较难解决:一是兵员有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一度侵占过越南芒街镇和东兴镇,但因日军占地太广,兵力分散,故自行撤兵了。二是交通极为不便。芒街镇到河内市虽然只有多公里,但路坑坑洼洼,非常难走,笔者当年坐大巴车都用了近10个小时,70多年前的车和路况就可想而知了。东兴汇路完成使命东兴汇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年夏,日军为打通平汉和粤汉铁路,建立一条从中国到印度支那的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同年11月初,桂林、柳州相继被日军占领,东兴镇也危在旦夕。各家银行、侨批局、商店、旅店等纷纷撤离,繁荣了两年的东兴镇就此萧条,东兴汇路被迫中断。年8月,日本投降。同年9月,陈植芳再次独自一人来到东兴镇,先在钦州市出售金条换成国币,然后通过刚搬回东兴镇的广东省银行汇款到潮汕地区接应的侨批局,成功完成了抗战后从东兴镇汇出第一笔批银,此后他一直利用这条汇路转运侨批。年初,中国通往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陆、海、空运交通全面恢复,东兴汇路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个地处偏僻的边陲小镇,当中国面临危亡之时,在以陈植芳为代表的侨批业界人士不畏艰险、挺身开拓之下,成为拯救华侨及其家属的生命线,并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举国上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唯一由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开辟的对外汇路的英雄——陈植芳先生。
珍藏了70多年的周恩来等同志的复函。年,抗战时期信、汇合一的侨批封。东兴汇路示意图笔者(左)在越南芒街镇界碑处,背后过桥便是东兴口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