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修举废坠一脉相承黄氏与开元寺略传
TUhjnbcbe - 2020/12/29 17:19:00
白癜风没有医治         http://m.39.net/pf/a_6686542.html

泉州开元寺自唐垂拱二年(年)创建至今的多年间,历尽沧桑,几经兴废。从现存的志书、碑刻等文献资料上不难看出,历代黄氏族裔对于开元寺都有着一份独特的情义,每每在寺庙遇到困难之时、需要护法之时,慨施臂助。一个姓氏族群与一座寺的缘分如此之深之久,即使放在整个中国来看,也堪称典范。该寺在历史上的修举废坠中,黄氏族人也做出许多贡献。

四、民国?黄仲训、黄奕住和黄礼澄相继重修檀樾祠,转道和尚重兴开元寺,黄仲训重建法堂,黄奕住独修东塔,黄秀烺独修西塔,黄念忆重修山门。民国期间,黄氏族人又两次重修檀樾祠。?

(一)民国十一年(年)著名侨商黄仲训、黄奕住合资重修后进。

《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载檀樾祠曰:“民国十一年辛酉,(祝堂)复偕天玑、茂才谋于族亲仲训、奕住二君,于祠之后进合资修之。”黄仲训,原籍厦门禾山,清光绪年间迁居泉州新门街,后继承父业,为安南(今越南)华侨巨富,民国初回泉,不久迁居厦门鼓浪屿;黄奕住,南安金淘人,印尼四大糖商之一,民国九年(年)挟资回国,定居厦门鼓浪屿。民国十一年(年),他俩在族亲黄抟扶、黄天玑、黄茂才的鼓动下,合资重修檀樾祠的后进,即第四进。

另一次是民国十五年(年)黄礼澄兄弟捐资重修。《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载曰:“又两年丙寅,合寺次第兴工。……会天玑之弟永口归自岷里刺,愿独修西门外普同塔之墓庵,而礼澄兄弟相继重修檀樾祠,至是而煌煌巨制益焕然大备矣。”黄礼澄兄弟,南安美林人,泰国华侨。民国十五年(年),他兄弟俩在转道和尚复兴开元寺并全面进行重修的情况下相继捐资重修檀樾祠,从而使整座开元寺得以面貌焕然一新。再者,该年菲律宾华侨黄永口捐资重修泉州西门外(今丰泽区北峰镇塔后村西山)的开元寺祖师塔墓庵,也是对开元寺的一种贡献。

《美林黄氏家谱》记载:美林汉卿公传美林乡七个村庄,汉卿公十世裔孙以经宇传源源。源源家族在民国时期丁财两旺,其中有黄孙美家族:孙美有四子,长子礼荷(荷生),次子礼澄(澄源),三子礼泰(开泰),四子礼闽(开闽)。

黄孙美家族,在泰国承包矿业,佣用南安劳工数百人到泰国开矿。二十年代,日本侵略东南亚国家,英国商人,为了减少损失,将经营多年的矿业,转租给黄孙美家族,租期八年,八百万大银。黄礼泰经营有方,三年就还清八年租期,余下五年,所有收入归黄孙美家族。那时,日本发动对东亚战争,各国加大生产武器弹药,金属需求巨大,黄孙美家族创办“开泰矿业有限公司”,利润丰厚,任产任销,生意兴旺,一年之间,成为巨富。开泰公司早期劳工全部聘请南安本地,后来,聘用泰国本地居民。四兄弟旅居泰国,事业有成,回乡建业。他们爱国爱乡,热爱公益事业,捐资助学,建造学校,捐款修谱,还出资翻建美林祠堂,祖厝。

民国三十年辛已秋月,礼澄四兄弟捐资重修开元寺檀樾祠,檀樾祠柱联记载他们为开元寺、紫云黄氏家族所做出的贡献。前堂两大立柱,柱联上书“名区不减曹溪,兰若洞开乞地,却非卢行者;佛国独推晋水,桑园首倡好施,窃比陈亚仙。”记载了先祖舍宅建寺的美德。后堂柱联上书“兴家无长物,一驴一钹随遇而安;养志效前贤,有宅有园从亲所与。”记述了先祖创业的艰辛,并教育子孙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其美德。

民国十三年(年),转道和尚重兴开元寺。

《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载曰:“癸亥释圆瑛、转物两法师杖锡来泉,盛称转道和尚居新加坡,誓发宏愿,有意其兴之而增办开元寺慈儿院。转道俗姓黄,介同一紫云派也。于是部郎又偕其族亲培松镇军、桂华、天玑及瀛、蕉诸君,奉书币延转道和尚住持。”

转道和尚,法讳海青,俗姓黄,晋江安海桐林人,曾三任新加坡“中华佛教会”会长,被国外佛教界誉为“当代高僧”、“法界人杰”。由于泉州开元寺“概自隆嘉以降,圣贤不作,寺规日驰,迨至民国,剥落殊深”,而“转道和尚,本泉僧,俗姓黄,亦紫云一脉,对开元素抱兴复之志”所六,民国十二年(年),前清刑部员外郎黄抟扶和前清武状元、民国福建护军使黄培松等几位黄氏族人亲赴新加坡盛情聘请他来担任泉州开元寺的主持,第二年就回国上任。同他一起“发愿重兴斯寺”的圆瑛、转物二法师也回前来扶助,分别担任都监和监院。转道和尚在圆瑛和转物二法师的大力支持下重兴了泉州开元寺,其主要功绩有:

(一)“慷慨出资数万元为开办费用”,即作为重修紫云大殿和甘露戒坛的基金,于民国十三年(年)九月兴工。据载:“兴工三日,桃开红莲,以应瑞兆,泉人睹者靡不称异。”这同“桑开白莲”一样,应是种附会,但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转道和尚重兴泉州开元寺的赞誉。

(二)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在甘露戒坛传授三坛大戒,受戒佛教徒人,加上数百人的护戒僧俗,形成千人的大法会,这是泉州开元寺三百多年来仅见的一次佛教盛会。

(三)是年十一月又在泉州开元寺西侧创办“开元慈儿院”,第二年八月开幕,自任院长,圆瑛为副院长。该院本着“佛教大乘慈悲宗义,以乐拔苦,专收无依孤儿,施以教养,俾成人后得有自立能力”的宗旨,招收七至十三岁身体无恶疾而亲属无抚养能力的孤儿来教授小学的各科知识和工艺技能,使之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人。据王荣国先生在《福建佛教史》一书中说:“近代在华基督教出于传教需要,兴办各种慈善事业以争取信徒。这对佛教不仅是一种挑战,更主要的是启迪:佛教要复兴也必须兴办慈善事业。大乘佛教强调利他,兴办慈善事业与大乘佛教教义相吻合,因此,近代各地佛教团体纷纷兴办慈善事业。”这就是说,创办“创办慈儿院”也是重兴泉州开元寺的一项颇为重要的举措。

转道和尚传戒纪念钵

释转道,法讳海青,俗姓黄,名礼出。晋江安海桐林村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年)十一月。父黄依汲,母吕氏,世业农。父母皆崇信佛教,生子3人,转道居次。

转道13岁往南安仙迹岩当"饭头"。18岁恳求双亲允其出家。19岁往漳州南山寺拜喜修和尚为师,正式剃度。20岁于泉州崇福寺依佛学和尚受具足戒。22岁发愿云游大江南北参拜名师,先往江苏镇江金山寺参谒隐儒和尚学禅,住挂3年。又往扬州高旻寺参禅,结识禅宗大师虚云和尚,同参多年。又与高僧圆瑛、会泉等侍教于天童寺通智和尚,在天童寺潜修7年,足不下山,终日结制清修。

光绪三十年(年)春,转道发愿朝拜国内四大名山,先至浙江宁波阿育王寺拜舍利塔,旋赴五台山朝礼。此后,历终南、峨嵋、九华、普陀诸名山。中间3次朝拜五台山,20多次上普陀山,后返厦门,住锡禾山金鸡亭普光寺年余,奉父母遗骸葬漳州万松关侧瑞竹岩,于瑞竹岩静修多年。

宣统元年(年),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师叔喜参和尚闭关守静,请他代理住持。代理期间擘划董建南普陀寺放生池,后退居养真宫。

宣统三年,虚云和尚从云南鸡足山来厦门,欲往北京申请藏经回云南供奉,要求转道偕行襄助。当时申请藏经须经清*府内务部奏准,手续繁杂,转道为之多方奔走,后来得到一位与转道在金山相识的姓李内监的帮助,才得到解决。虚云和尚感念转道的竭诚帮助,特为转道在鸡足山开传戒大法会,以为酬答。

民国2年(年)厦门南普陀设立"僧伽学院",因缺乏经费,众推转道赴南洋募化。转道到新加坡不久即与转岸、瑞等二僧侣同建新加坡普陀寺,后来兼主天福宫。

转道熟谙医术,对小儿科尤为精通,乃于天福宫开业行医,人称为"儿科活佛"。他的行医意在度众,凡贫民求医,不仅免费优待,还要赠金施药,因此皈信士女甚多。转道自奉俭朴,所有积余,大部分捐施国内各大佛寺或慈善机构。

年,转道在新加坡光明山兴建南洋第一座十方大丛林普觉寺。越年,普觉寺落成,乃请宁波天童寺住持圆瑛法师至寺开讲《大乘起信论》,盛况空前。其间,转道和圆瑛、转物等发愿重兴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为闽南著名古刹,岁久失修,殿宇多有破损。民国13年,转道约圆瑛和转物同返泉州,擘划修葺开元寺。转道把历年积蓄数万元作为修葺大殿和戒坛的基金,后得到菲律宾归侨黄秀烺、印尼富侨黄奕住等捐施巨款,修葺东西塔;黄仲训、黄念忆捐资修理法堂和大山门,千年古刹焕然一新。开元寺全面修葺后,转道把从印度迎回的佛陀舍利7颗安放在仁寿塔(西塔)上。是年11月,转道在开元寺戒坛传授三坛大戒,受戒佛教徒人,加上数百人的护戒僧俗,形成人的大法会,为开元寺多年来仅见的佛教盛会。其后,转道与圆瑛倡办开元慈儿院,收养社会上无依的孤儿,给予教养就学习艺。

转道在兴修开元寺期间,经常往来南洋各地募款。开元寺建成后,募资修葺漳州南山寺,创办南山佛化学校,免费招生入学。

年,新加坡组织中华佛教会,公推转道为首届会长,以后蝉联两任。年,世界佛教大会在缅甸召开,转道被推为新加坡佛教代表出席大会,得以再度朝拜仰光大金塔。民国20年,北京佛教青年会张宗载、宁道蕴赴新加坡弘教,得到转道的大力支持,出版发行《觉华佛学》。后来转道的徒弟寂英在柔佛新山创办转道学园,并发行《佛教与佛学》刊物。年,转道与李俊承、邱菽园、庄笃明等居士发起组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年与陈景禄居士创办英文佛教会。这些佛教团体组织,都推转道为导师,对新加坡的宏扬佛法,开展佛学研究发挥很大的作用,转道也被国外佛教界誉为"当代高僧"、"法界人杰"。

年11月18日,转道于新加坡普陀寺圆寂。

黄仲训兄弟独建法堂、黄奕住独修东塔、黄秀烺独修西塔之事,是民国十四年(年)由圆瑛法师和黄孙哲鼓动促成的。

民国十六年吴亨春《重刻序》载曰:“乙丑(民国十四年)八月慈儿院开幕,圆师复以重兴之工程既钜,不得不仰慕檀施。”于是约同黄孙哲先生,请黄祝堂老先生出函介绍,同赴鼓浪屿谒见黄仲训、黄奕住、黄秀烺三檀越,劝请捐资援助,以成圆满功德。因仲训先生性嗜诗文,与圆师素有文字之交,即首允同其弟仲讚独建法堂而为之倡,次奕住先生独修东塔,秀烺先生独修西塔。三种特殊工程三檀越毅然担荷,圆师欣然而返,聘傅维早工程师以专其责。……至丁卯(民国十六年)三种工程次第落成。”黄仲训、黄仲讚重建法堂,即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两层楼阁,上层作“藏经阁”;黄奕住重修东塔,即修复塔刹“八断其七”的大铁链;黄秀烺(晋江东石人,菲律宾著名侨商,前清诰授一品忠宪大夫)重修西塔。据载,泉州开元寺全面修复后,转道和尚将从印度迎回的佛陀舍利七颗放于西塔上。

11

黄奕住(~年),南安金淘楼下人。清同治七年年12月7日出生,按紫云黄氏昭穆序列,属“奕”字辈。

少时务农,后当剃头匠。清光绪十年(年)同邻里乡人结伴赴印尼三宝垄谋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专营蔗糖业获利,与黄仲涵、郭锦茂、张盛隆并称为印尼四大糖商。民国8年(年)4月,挟资携眷返国,定居厦门鼓浪屿,开始对国内进行广泛投资。次年4月,在鼓浪屿田尾海滨地带筹建观海别墅,并购买鼓浪屿一片荒地,开辟日兴街。民国10年8月,在厦门(今镇邦路42号)创设日兴银号,为当时厦门资金最雄厚的钱庄之一。同年还投资万银元,在上海创设中南银行,占该行创办股份的75%。翌年7月,该行在厦门设分行并发行印有“厦门”字样的钞票。

二三十年代,厦门市*建设期间,从事厦门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任厦门市*会正、副会长,还先后任厦门总商会正、副会长。为解决厦门居民吃水难问题,于民国13年发起筹资万元兴办商办厦门自来水公司,他先认股40万元,为第一大股东。同年10月28日,该公司召开成立大会,当选为公司董事长。

为改变厦门通讯落后状态,民国10年4月,他以10万元收购林尔嘉创办的厦门德律风公司,并增拨30万元资本,加以改装和扩建。同时在厦鼓各界人士支持下,于民国12年以2.万元将鼓浪屿日商的川北电话公司收回自办;同时锐意革新厦鼓电话设备,最大通话容量达2门。次年创办漳州通敏电话公司。此外还在上海投资普益纱厂、益中磁电厂等企业。他是厦门兴办公用事业投资最大的一位华侨资本家,也是厦门和漳州等地创办新式通讯事业的奠基人。

他对教育文化事业除捐助新加坡爱同学校和华侨中学外,主要是在家乡兴学育才。民国16年,在鼓浪屿接办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改办慈勤女子中学。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时,他也捐助10万元,同年又以3万元协助厦大购置图书设备。此外还先后资助厦门大同中学、英华中学、同文书院以及鼓浪屿的中山图书馆。

民国18年,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获准正式立案领照营业,资本额增至万元。民国19年,独资组建黄聚德堂房地产股份公司,投资金额达万元,占当年厦门市全部房地产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该公司先后在厦门、鼓浪屿购置和建造房屋总计达座,面积4.1万余平方米,在当时厦门华侨房地产投资中占第一位。

他还在厦门创办海通船务公司,陆续购置“顺昌”、“顺利”、“顺兴”、“顺安”和“顺庆”等汽船,航行于厦门至安海、东石、集美和高崎等地。

他于民国25年迁居香港,次年底移居上海租界养病,民国34年6月15日在上海病逝。

黄秀烺(—年),字犹炳,晋江东石檗谷村人,其祖迁居深沪,秀烺在深沪出生。

黄秀烺幼失怙恃,和二兄秉猷生活在一起,念书不多,即随二兄经商,往来于浙江宁波等地。后二兄殁于客地,秀烺扶柩回归,家道渐落。

不久,黄秀烺南渡菲律宾谋生。初在同乡店中当记账员,因为人勤谨诚实,被一林姓华侨巨商所器重,为他提供资金,支持他从事商业活动。秀烺苦心经营,留心讯息,每每赢利数倍,更为林姓华侨信任,遂与他合资共营较大商行,生意更加兴隆。他们欢洽无间,亲如一家。林姓临终时,以孤托之。原来林君只生一子,乃菲妇所生,视如掌上明珠,因自幼溺爱,及至长大,性情骄僻,经常闯祸,数次被传入狱,却又屡教不改。其父逝世后,更为放纵,有一次竟惹大祸难逃罪责。正当一家人哭哭啼啼,束手无策时,黄秀烺不忘托孤重任,极力为之四处奔走,营救脱难。浪子出狱后,秀烺加以开导教育,后其悔悟,对秀烺敬之若父,并认真经商。

黄秀烺经历二十余年艰苦奋斗,遂成菲律宾巨富。其祖辈在清代诰封二品资*大夫,他本人也在清末诰封为一品忠宪大夫。

光绪二十五年(年),黄秀烺“年四十即归隐于鼓浪屿”。一者去国怀乡日久,难得今日腰缠万贯,欲图留名后世;二者当时军阀混战,*治腐败,土匪纷起,社会动荡,只好托庇外国租界较为安宁而卜居厦门鼓浪屿。他的故交黄仲训、黄奕柱、陈贻矩、陈正宗、沈宣令等富侨名绅,都效此法。光绪三十三年(年),他投资5万银元,在厦门开设“炳记”银行,以信用笃著,获利甚丰。后又经营布业、房地产,同时兼营出口业务,成为旅菲晋江侨胞回国投资创业之先驱。

为发展故乡的交通事业,民国三年(年),黄秀烺与邱允衡、黄培松、王德经、杨嘉奖等人发起筹建泉州至东石轻便铁路(后因故未能实现)。

黄秀烺年过半百,萌发身后留芳之念,于民国元年(年)从“炳记”银行中抽拨25万银元,在祖籍地东石檗谷村购地数十亩,营建“古檗山庄”,船载白银从厦门运到东石港上陆,几乎动用全村劳力挑运。“古檗山庄”历经3年方告竣工,这种“返祖”举动,在海内外轰动一时。

山庄由内庭、外庭和周边5座中西混合式楼屋组成。“欲效周礼族葬,心又景仰西洋茔域,企求富而不囿于俗”,这是黄秀烺筑此山庄的基本构想,入正门可见半月形荷花池和10座坟茔次第展现在中轴线间。周边有“瞻远山居”、“景庵”、“檗荫楼”、“息庐”等中西合璧、各具特色的建筑物。整个山庄一万七千多平方米,碧草如茵,绿树蓊郁,桂花、攀枝花点缀其间,风景不俗。

黄秀烺虽不是文化界人士,但平日嗜好文墨,与文化界交往甚广,又结识许多*要贤达,即遍邀四方名贤题赠。从至年,秀烺亲自征集墨迹,他去世后,又征得一部分,至年其子祖移根据刻石原版刷拓编成《古檗山庄题咏集》,分赠亲友及各界人士,全集分上下两册,上册多为序、记、铭、赞,下册多为诗、词、联、跋等。共一百九十多幅,作者一百八十多人。

惠赐墨迹者,均是当时社会名流,涉及*治、经济、艺术等诸界,如张骞、章太炎、康有为、章炳麟、黄炎培、黄培松、唐绍仪、谭延闿、李瑞清、吴昌硕、梅兰芳、林纾、陈宝琛、郑孝胥、汪兆铭等。日本天皇裕仁赠铜像,身着和服,两眼各镶一金钢钻,侯爵大偎重信题赞。黄秀烺亲书《题咏集》序,云“异日百岁之后,归骨于此,吾子孙祭于斯,奠于斯,绵绵延延,守而不失”。简约数言,抒寄了黄秀烺眷恋故土、“孤死首丘”的情怀。

清末民初,黄秀烺支持孙中山革命,对家乡公益事业贡献甚大,如修建村落通往庄园的跑马大道,疏浚乡里的水渠沟道,每户赠送3株大龙眼树并号召村民种树绿化;独资修葺泉州开元寺万寿塔(俗称西塔),出资调解安海地区封建械斗,与黄奕柱等人捐建厦门轮渡码头,为创办漳厦铁路四出鼓吹宣传。至于怜恤孤寡,救贫济穷,不胜枚举,为社会所称道。

民国五年(年),大总统黎元洪颁赠嘉禾勋章题褒“热心公益”、“急公好义”匾额以赠,并刊有“荣典之玺”的图章。

民国十四年(年),黄秀烺因病在鼓浪屿逝世,享年66岁。其子孙族人,遵其遗嘱,扶柩回原籍安葬在“古檗山庄”,以遂其热爱家山故水的夙愿,参加安葬仪式的各方面人士上千人,盛况空前。

黄念忆故居

此外,黄念忆还捐修“大山门”。黄念忆,晋江永宁金埭人,菲律宾著名侨商,被誉为“马尼拉铁业巨子”。他捐资重修的“大山门”即山门殿,就是现在被讹称为“天王殿”。其重修时间大概与建法堂、修东西塔差不多。

黄念忆(~年),清光绪三年(年)生,晋江永宁(今属石狮市永宁镇)金埭村人。父黄永摺与叔父黄永遮于19世纪60年代旅居菲律宾,并于光绪七年创办黄联兴铁业有限公司。

念忆7岁入私塾读书,刻苦勤奋。光绪十三年(年),应父命前往菲律宾,在店中学习商务。他年纪虽小,但勤恳好学,且生性聪明,举一反三,很快就熟悉店中经营业务。后来,其父、叔先后回国,念忆便自任经理,主持黄联兴铁业有限公司。他刻苦经营,精打细算,薄利多销,业务蒸蒸日上。在基础扎实之后,又努力扩充业务,在各地设立分店,至20世纪初叶已成为马尼拉铁业巨子。民国3年(年),黄联兴公司建造1座七层商业大厦,在菲律宾称冠一时。旋又在马尼拉州仔岸设置店面50多间,不断谋求拓展。数年之后,他又创办大规模的碾米厂,并参与发起创办中兴银行。嗣后,又相继在美国投资锌板厂,在厦门投资电厂,自来水厂,并在鼓浪屿建置房产多幢,其业务发展之迅速、经营范围之广泛令人赞叹。念忆扬名菲岛,蜚声泉南。

民国10年,菲律宾华侨开展反对“西文簿记法”的斗争。念忆担任交涉委员。他认真履行职责,四处奔波,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努力捍卫华侨权益。

念忆乐善好施,积极为华侨社会谋福利。他担任华侨善举公所、华侨教育会、中兴银行董事及马尼拉中华商会第25届副会长、金埭小学校董会董事长等职务。他十分关心桑梓教育事业,发动华侨捐款,支持家乡办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把黄联兴公司交由长子主持,自己移居香港九龙,创办石矿厂,建置房产等。年春,逝世于九龙。

主要参考文献:《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泉州开元寺志》《黄守恭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文集》《美林黄氏家谱》《紫雲屏》总第八期

整理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祝愿紫云黄氏家族越来越好!繁荣昌盛!

紫云

文:黄雄勇

责任编辑:黄佳炎

编辑:黄景灿

好看你就点点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修举废坠一脉相承黄氏与开元寺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