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叫作《死在这里也不错》,不是传统的游记,而是一个自称“怕黑怕*怕冷怕人多”又“讨厌出门旅行”的人在旅行中的那些“如果不写下来便即烟消云散的念头和感觉”。
其实书写的真没有多好,大部分的东西我也不记得了,只有这两句话我还有印象。
一句是:“天不长,地不久,于是每天更舍不得入睡。”这也是我常用的晚睡借口之一。
另一句是:他在爱丁堡的市中心广场突然有了“渴望生命静止于这一刻,让一切停下来,把这一刻作为生命剧本的最后一幕。突然觉得,死在这里也不错“的感觉。
作为一个“怕死“的人,以前我不理解这种滥情和质朴的感慨,现在这句话却成为了旅途中我脑海时常冒出来的两句话之一。另一句话是“我可以在这活下去吗”。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胆战心惊地筹划自己的第一次独自旅行。当时每当有人问我之后什么计划,我都要告诉他们,目前我的人生计划现在只订到缅甸之行,其他的等我活着回来再说吧。
在缅甸的时候我一直跟自己说,这样美丽的地方我一定要写下来让大家知道我有多爱它,结果懒癌一直犯到现在。作为我爸口中所说的“我认识的人里面唯一一个去过缅甸、斯里兰卡这些奇怪国家的人”,为了不辜负这样的称号,我也得好好记一记。
如果说回忆是损失细节的过程,我要在记忆变成回忆之前写下来。
不是游记,不是攻略,但如果你们需要那些,请不要犹豫,赶紧拿起手中的电话请我吃饭面授机宜吧!
还是那样,你们过你们的生活,我来记下你们的故事。
仰光
当你觉得你终于可以区分东南亚国家的各种首都名称以后,我想告诉你,仰光不是缅甸的首都啊!
佛
以前看过一个段子:
佛教的逻辑基本是这样的,“你并不是真的恶毒、淫荡、吝啬、邪恶,你只是太蠢罢了,只要你肯用用脑子那还是有救的”。佛教真是一种从骨子里就高冷的宗教,耶稣还可以跟撒旦对掐,佛祖大概只会摸摸撒旦的头,叹一句:“唉,傻逼。”
这可能就是对众生愚昧的粗俗又易懂的解释了。
虽然不像蒲甘那样全民笃信佛,在这个佛教为绝对主流的国家,佛教的文化实在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金塔金碧辉煌到荒谬。虽然说的是金塔,但是通过高倍望远镜你还可以看到上面闪闪惹人爱的钻石、翡翠和各种颜色的宝石。
这是最庄严的佛教圣地,但也是仰光以及缅甸人民的游乐场。
他们在这里听课,在这里跪拜祈祷,也在这里拍照、乘凉、侃大山,竟然还在这里吃饭、洗脸、睡觉。
虽然在缅甸呆了12天没有把我变成一个信徒,但是就算不笃信,有了解、有敬畏,也就不枉来了这一趟。
对了,缅甸的一个星期是有八天的,因为他们把星期三分成了上下两部分。他们的属相也是按出生日是星期几排的。在跪错三个神以后我通过精密的计算终于发现我是星期一出生的——我就知道我应该是老虎!其他的属相还有两种大象,两种老鼠,龙,鸟,狮子。一砖一瓦都是故事大金塔在修缮,就这样也挡不住它的金光闪闪缅甸本来是一个电力资源很有限的国家,但是大金塔成了黑夜的长明灯,可能也是人心的长明灯。
到处可见的捐款箱。
有个叫“世界捐助指数”的报告说,缅甸人在慷慨程度方面排名世界第一,这个排名依据是过去一年曾帮助陌生人、志愿捐献时间或向慈善事业捐款的人数。中国在倒数第四。
在缅甸确实遇到过很多好人,这也是我最喜欢缅甸的地方。
颜色
仰光除了金色就是五颜六色的,金色是佛塔,彩色是生活。
可能贫穷无法掩盖的,他们用色彩装点了。
生活在街上
在仰光的时候,我觉得这整个城市的人都生活在街上啊!家在街边,在家门口也在街上,做生意、洗脸刷牙、吵架聊天、做饭、踢球……
可能是他们懒得出门,住楼上的人都放根绳子,有事就拉一拉
在街上开运动会
小尼姑在街上化缘
小朋友在街上光脚踢球
“缅甸之花”
我奇怪的个人魅力在缅甸大放异彩,不禁让我怀疑我前世是否就是那个爱上福尔康的缅甸公主,受万民爱戴。“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甜人人夸”的故事就不说了,可是有图有真相——
就算走在荒郊部落都有男女老少人民群众主动上前与我攀谈及合影;
在Kalaw徒步的时候,竹楼上晒大阳的大妈看到我们路过,对着向导吼说:这个小姑娘看着真可爱,你们要不要来我们家洗澡;
在蒲甘过个2米宽的马路,都走到1米的位置了,还有大哥杀过来问我新年好、过得好不好;
三天两夜徒步完到达茵莱湖,腿残脑残的我冲入一家餐馆要了一碗蔬菜鸡肉汤和一碗蔬菜鸡肉面,端上来才发现它们的唯一区别就是有没有面。老板一直看着我笑,我说我会都付钱的,结果他把汤端走了送了我一杯牛油果汁,最后差点还要不要钱;
本来我自己上路的时候还担心我在缅甸倾国倾城的故事无人知晓、无传颂,好在最后几天洋溢来了在我身边也没有遮挡我的过人魅力,并成为了有力证人。
为此我真的有考虑过要不要移居缅甸然后母仪天下。
·“有名无姓”
我去缅甸前在网上找了个会说中文的缅甸当地人帮我订大巴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