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友谊叫生死相随,有一种才情叫琴瑟相伴。云南早期共产党员聂耳与张天虚,就是这样的友谊和才情。
聂耳在他短暂的23年生命中,共创作了37首曲子,最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张天虚在29年零10个月的生命中,创作了近万字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47万字的长篇小说《铁轮》。
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鹄沼海滨遇难后,张天虚为他办理了后事,并将他的骨灰护送回上海,交给他的亲属带回昆明,葬在西山;年8月10日,张天虚在昆明病逝,滇军将领张冲特地将他的墓选在聂耳墓旁侧,让两位挚友永远相伴。郭沫若亲笔为张天虚撰写墓志铭:“西南二士,聂耳天虚,金碧增辉,滇海不孤。义军有曲,铁轮有书,弦歌百代,永示壮图。”
左翼作家、云南籍早期共产党员张天虚
聂耳与张天虚都出生于昆明。
聂耳年生在昆明城里的甬道街73号,家境贫寒,父母靠行医讨生活。他在昆明读完初小和高小,考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年又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省立师范期间,聂耳参加了由共青团云南省委秘密成立的读书会,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中国青年》《阶级斗争》等革命书刊,形成了他的革命人生观。年秋,聂耳秘密加入了共青团,有了自己坚定的信仰。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李国柱曾亲自找他谈话,鼓励他革命到底的决心和斗志。
张天虚原名张鹤,年12月8日生在昆明城郊的呈贡龙街,祖上是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张天虚天资聪慧,14岁就考入有革命传统的云南省立一中。此时,留校做图书管理员的李国柱在省立一中秘密组建了“云南青年努力会”,张天虚被吸收入会,开始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张天虚思想活跃,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年,张天虚考入东陆大学预科八班。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而这一年,在省立一师读书的聂耳在朋友郭辉南的介绍下,也参加了“互济会”。
年,聂耳和张天虚,昆明两大才子,在追求革命理想的道路上相遇,成了最亲密的战友。
聂耳在省立一师读书时组建了一支小乐队,张天虚就邀请聂耳到学校演出。他们一同演出,一同聊天,一同游玩。当时聂耳正与女友袁春晖热恋,张天虚为他们写了一篇题名《玫瑰田畔》的散文,发表在云南《民国日报》上,赞扬了聂耳与袁春晖敢于开自由恋爱风气的勇气,称“在封建的昆明,这是罗曼斯的奇迹”。
年聂耳(右)与张天虚在上海合影
年7月11日,昆明城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昆明北门街火药大爆炸惨案。聂耳和张天虚一道积极参加“互济会”的救援赈灾和抗议活动。他们的行踪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二人都上了当局的黑名单。为了躲避追捕,年夏秋,聂耳与张天虚分别离开昆明先后到了上海。
聂耳离开昆明到上海后,加入了中国反帝大同盟。年,他考入明月歌剧社作小提琴手,从此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年4月,聂耳认识了左翼剧作家兼诗人田汉,与左翼文艺界建立起联系,坚定了从事革命音乐的决心。年,在田汉介绍下,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的主要成员,为歌剧、话剧和电影谱写了一批激发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为此,聂耳再次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名单。年4月,聂耳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先赴日本再去苏联。
年聂耳在上海
张天虚到上海后,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开始用论文、散文、新诗、小说等各种形式进行文艺创作。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期间,张天虚全身心地投入《铁轮》的创作,两年中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47万字的长篇小说。《铁轮》深刻揭露了军阀统治下旧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郭沫若为书作序,《东流》丛刊作了连载,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年3月,为逃避国民党当局的追捕,党组织安排张天虚离开上海到了日本,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就读社会系。
聂耳与张天虚在上海时就经常会面,年两人先后到了日本,更是亲密无间。据聂耳的三哥聂叙伦回忆,年4月18日,聂耳到东京后,“一下火车,就乘汽车直奔天虚的住所(神田区神保町2—12—2号),他们同住在一起,畅叙了别情,交谈了对祖国革命事业美好前景的看法,一同游览了东京的名胜古迹”(《悲痛的回忆》)。7月9日,聂耳应友人之约到藤泽度假,张天虚与聂耳准备短暂分别后重聚。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别。7月17日,聂耳在藤泽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遇难。张天虚听闻噩耗,悲痛万分,迅速赶赴聂耳遇难现场料理后事。经历一番交涉与磨难,聂耳的遗体才得以火化。张天虚带着聂耳的骨灰回到东京,与同住的留学生召开了一个小型追悼会。张天虚含着悲痛写下6万字的《忆聂耳》,文中赞美聂耳:“独当一面的一代艺人,聂耳是当之无愧!”
年聂耳(左)与入党介绍人田汉在上海合影
年初,张天虚把聂耳的骨灰、小提琴、日记、衣服等遗物护送回上海,由聂耳的三哥聂叙伦带回昆明,安葬在聂耳生前最钟爱的昆明西山。随后张天虚奔赴延安,参加了由丁玲任主任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年8月,战地服务团出发到抗日前线前的一次晚会上,毛泽东把自己的一支钢笔赠送给张天虚。年,党中央派张天虚等人进入国民革命军第60军,临行前朱德送给张天虚一部留声机作为工作之用。
张天虚进入60军后,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创办了中国第一张油印军报《抗日军人》。在60军秘密中共支部领导下,张天虚与共产党员张子斋、60军政训部主任张永和一同,鼓舞滇军官兵的抗战信心。年张天虚受组织指派离开部队回到昆明,前往缅甸仰光任华侨报刊编辑。在缅甸短短的一年中,他带病撰写社论、随笔百余篇,并完成了10余万字的中篇小说《五月的麦浪》。因肺病加重,他回到昆明养病。年8月10日,张天虚在昆明病逝,时年不足30岁。
张冲将军亲自为张天虚选择墓地,特地将他安葬在西山聂耳墓一侧。聂耳与张天虚,两位亲密战友,永远相伴于九泉之下。
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来源:《少年战士》
责编:张曦
编审:周婷
终审:钱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