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世界性意味着中国不会孤军奋战,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曾先后通过对外交通运输线获得国际援助,其中一条便是驼峰航线。经由这条航线输送至中国的援助物资,为长期抗战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力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驼峰航线的始末。
驼峰航线是指从印度东北部飞往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条空中航线,这条航线飞跨喜马拉雅山脉南端,经过缅甸北部,最后到达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两省,所谓的“驼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是因为飞机需要在“驼峰”一样的山峰之间飞行而得名,也有种说法是由于飞机的轨迹高低起伏,犹如“驼峰”一般,故此得名。这条航线的下方横亘着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地势平均海拔在米至米,最高海拔达米。而由于当时性能的限制,飞机只能紧贴山峰飞行。
从年4月至年11月,驼峰航线在3年左右的运行时间内,经过它运送到中国的物资约为65万吨,总价值约为7.8亿美元,这对于当时国敝民穷,却依然要对抗凶残强大的敌人的中国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然而,驼峰航线的飞行却同它所支持的中国抗战一样,充满艰辛和血泪。
全年年末,中国的海岸已经基本被日本封锁,用于跟外界联系的香港也被日军攻占了,而这些援助中国的苏联面对德国入侵和日本威胁,为避免两线作战,于年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停止了经由西北交通线对中国的援助,联系云南和越南的滇越铁路,也因为日军的威胁和法国维希政府的停运在年便失去了作用。年夏季,日军攻占缅甸,滇缅公路也被切断,至此中国已经基本完全丧失了接收国际援助物资的渠道。
早在日军逼迫缅甸之时,并对岌岌可危的滇缅公路开辟新的交通线,就成为了中国迫切的任务。越南被占领后,从河内起飞的日军飞机就对云南等地国际航线产生了巨大威胁,当时的中国航空公司不得不将从昆明到缅甸仰光的航线向北移动。年11月,对新航线的空中考察成为了首次的驼峰航线飞行。
年5月,经过中美双方的探讨,在一份名为《战时“驼峰”航线起源》的长篇研究报告中,详细的驼峰空运计划被提出,规划了从缅甸的密支那到中国云南省的云南驿的航线,之后随着缅甸战局的恶化,中美双方在此前规划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订,将航线延伸为同印度的阿萨姆邦至中国昆明,这年秋天落地的地面机场及基地也开始了紧张的修建工作。年11月,驼峰航线进行了首次完整的飞行。
起初驼峰航线分为南北两线,首次完整飞行便是经由南线,但是后来缅甸沦陷,密支那被占领,南线被迫停止使用,航线就只剩下靠北的一部分,北航线从印度的汀江经缅甸的葡萄,进入中国云南境内后,从云龙或者丽江再飞往昆明。在输送物资的路线上,美国将援助物资抵印度的加尔各答,通过铁路运送到阿萨姆邦地区的机场,从那里再空运到中国。最后的这段路程便是驼峰航线。
驻美国的宋子文为了劝说美国人同意开辟新的航线,在给罗斯福的信中写道,“这条新生命线向奇迹那样又近又方便,飞行经过的是比较平坦的空旷地段”。当时负责罗斯福政府对外租借援助工作的哈里曼则说“这条路线有地球上人们可以遇到的最可怕和最险阻的部分地段,所谓比较平坦的空旷地段,大概是指起落的飞机场跑道而言”。最初美国普遍对这里进行空运感到悲观,但战争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也没有别的选择。中美英高层对中国战场国际交通线的重要性取得共识后,年4月,驼峰航线上的空运开始起步。
驼峰航线公里左右的空中距离,对于飞行而言其实并不算遥远,但是这里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经常会有强气流以及暴风雨的袭扰。湿润的水气遇到冷空气还会出现严重的结冰现象,都对飞机航行十分不利。多雨的气候还影响了地面机场的工作,大量的降雨使得一部分机场不能正常运行,位于起点的印度阿萨姆邦汀江机场,有时积水会达到20多厘米,机场不得不关闭,有的气场硬化条件达不到,在漫长的雨季中整个机场都是一片泥海,也无法使用,湿润的气候有时也会带来浓雾,这对航行也是致命的打击。
年时就曾发生过因为浓雾而机毁人亡的惨剧,这片区域落后的气象预报条件也无法为航行提供必要的支持,飞行员只得互相通告遇到的气象条件,以提醒同伴航线下方的地势条件已不利于飞行,平均海拔都在米以上,而且地势起伏较大,以汀江机场为例,它的海拔27米,但周围却是海拔超过米的山地,航线要跨过的喜马拉雅山南麓更是高峰耸立,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撞机。航线不仅面临着气候和地势条件的考验,还要应对日军的骚扰和袭击。日军占领缅甸后,日本飞机经常对位于阿萨姆邦地区的机场进行袭击。
年10月,日本飞机就对这里的机场和基地进行了3次大规模攻击,他们还曾用假电台来诱导飞机,使飞机偏离正常航线而坠毁,有时日本飞机也会袭击对执行飞行任务的中美运输机。由于种种困难,在驼峰航线运行的初期效果并不理想,年4月的运送量仅为16吨,5月为80吨,6月为吨,根本无法满足中国的作战需求,中国方面迫切希望能改变这种困境。起初的计划是收复缅甸,重新启用运输效果更明显的滇缅公路,但美英并不想将战略重点放在东南亚,反攻缅甸的计划缩小为规模很小的缅北战役,时间也向后推迟。
不过大幅增加途风航线的空运量就成为了鼓励中国抗战的一种方式,于是采取在配备专门的维修材料、运输飞机等,增加飞机和机场数量等手段后,驼峰航线开始执行了新的命令,第一,任何天气都要飞行,第二,即使发现敌机也不能取消飞行,第三,24时执行飞行任务,第四,保证最大限度的运输量不能多加燃料,驼峰航线上的飞机从印度运回武器弹药、飞机零件、药品等物资,再将国内的茶叶、桐油、生丝等物品送到那里,在高强度的飞行任务下,驼峰航线的空运量在年9月达到了吨,在12月份便达到了吨,跨过了单月运量一万吨的门槛,此后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提升。
到了战争结束前夕的年7月,驼峰航线的月空运量更是达到了峰值的吨,几乎每天都近百架飞机穿行在喜马拉雅的山峰之间,在驼峰航线运行的最后几个月,每天有架次的飞机抵达中国的机场,昆明那些老百姓戏称这些飞机“比乌鸦还要多”。机场附近居民回忆,同一架飞机一天之内起降三次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从年至年期间,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经由驼峰航线空运,这些空运来的各种物资有的用于改善中国的国际交通运输线,有的用以装备军队,有的用以帮助美国驻华空军的对日行动。
在战争后期的湎北、滇西反攻战役中,那些经由驼峰航线运输的物资,为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然而运送如此大量的物资,必然伴随着频繁的往来飞行。从年4月至年11月,驼峰航线共计往来飞机近百万架次。但是由于气候、地形以及人为因素,中美双方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驼峰航线上,美国损失飞机架以上,牺牲飞行员近人,前后拥有架飞机的中国航空公司,损失飞机46架,牺牲飞行员人。当时该公司的说法是,飞越驼峰的飞机平均寿命只有多天。年,美国《时代周刊》第1期曾这样表述驼峰航线,至战争结束,在长英里宽50英里的航线上,飞机的残骸七零八落的散落在陡峭的山崖上。而被人们称为“侣谷”。在天气晴朗时,飞行员可以把这些闪闪发光的铝片堆作为航行的地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二战已经过去了75年,国际政治的云谲波诡,也让很多人明白了永恒的利益,明白了政治牺牲品,大国博弈产物等等诸如此类的大道理。不过多年以前,那些曾经在驼峰航线上不辞劳苦,共同战斗,甚至献出生命的中美两国飞行员们,或许并没有我们这些人一样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