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斋,云南玉溪人,民国时期昆明大商号“景明号”的创始人。郑一斋是中国近代爱国工商业者,云南知名民主人士,红色儒商,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
郑一斋最初在昆明劝学所教书育人,但收入微薄,夫妻二人就开了一家纸烟店补贴家用。因为生意顺风顺水,日渐发达,索性辞去教师工作专心经商。
人到中年,积累了大量财富,但郑一斋为人仗义疏财,经常说:“我做生意完全是为了生活,不是为发财和享受。有了钱要会用,要用在社会福利事业上,绝不能做钱的奴隶。钱用的适当,就会发挥有益的作用,用之不当,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成为罪恶之源。”
后来,“景明号”成了昆明当时知名的大商号(大公司),还到上海设立了办事处。
郑一斋生性慈祥、忠厚。曾有“景明号”雇员见财起意,企图烧店毁证、贪脏枉法。败露后郑一斋并未逼其走上绝路,而是以德化人。
郑一斋经商之余,热爱学习,知识相当丰富。他喜欢读进步报刊,爱读鲁迅先生的著作。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主张读书就要读新式书籍,不仅自己读鲁迅的书,郑一斋还购买《鲁迅全集》十多套赠送友人。他还购买过不少新书赠送给云南大学附属中学。
郑一斋一生交友甚广,资助过大量爱国进步人士以及工农红军,是一位典型的红色儒商。郑一斋资助弟弟郑易里(翻译家、文学家)翻译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年“七君子”事件中李公朴被捕,郑一斋出资两千大洋将濒临倒闭的“生活书店”改组为“读书生活出版社”。李公朴年来昆生活费以及创办“北门书屋”、印刷厂、出版书籍等经费,包括后来赴东南亚的出国差旅交通费无一不是郑一斋的无偿资助。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平、津、沪、宁相继沦陷,全国文学、艺术、教育界人士纷纷来滇,很多人居无定所、事业无继、穷困潦倒,郑一斋及其“景明号”当时也是无私奉献,大力资助。
黄河大合唱作者、全国文联副主席关未然回忆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派我们到缅甸华侨中开展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仰光沦陷后我们带了一批华侨青年来到昆明,当时没吃没住,生活困难至极。正在因为郑一斋先生的大力援助,我们才在昆明立下了脚根”。
北京大学校长,建国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周培源在困难时也曾得到过郑一斋的资助,一生难忘其恩。
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秘书长的刘惠之回忆说,当年组织通知包括自己在内的一批同志,紧急疏散出国的差旅费,也是郑一斋的雪中送炭。
郑一斋的府邸,曾是民盟在昆明成立时的重要活动场所。尤其是朱德总司令委派周素园到西南地区开展龙云等人的统战工作期间,由郑一斋多次设宴做东,民国元老或云南政要多次参加的宴会聚会,极大地方便或成就了延安方面的工作,使郑一斋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