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庄冠蓉
制度创新是灵魂,项目落地是关键,近来,中新互联互通落地项目迎来一波“红包雨”。
来一波“红包雨”
4月2日,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缅印国际联运班列(重庆—仰光—印度洋)正式首发。预计10天后到达仰光。时间上比江海联运要快20多天。标志着陆海新通道打通了中国通往缅甸、印度洋的国际物流新路径,推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4月11日,新加坡航空(重庆)保税航材分拨中心在重庆市揭牌运营。作为中国首例“以航空公司为单元”保税航材海关监管模式的制度创新,将支持新加坡航空公司中国境内的航材在重庆集中申报进境并按实际需求跨关区调拨,标志着中新航空产业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5月20日,一趟运用“铁路快通”模式的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进境班列经磨憨口岸放行顺利抵渝,全程时长比原来缩短1天,标志着陆海新通道中老班列(重庆—万象)率先迈入双向“铁路快通”时代。
5月19日,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服务联盟第二批成员12家金融机构正式加入。据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局长曾菁华介绍,联盟成立一年以来,互联互通合作项目累计已达个,金额超过亿美元,为重庆乃至西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5月20日,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与重庆洪九果品签订框架协议,将合作共建东盟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打造果品及农产品全产业链,逐步形成进出口一体的全球农产品数字化集散交易中心。
扭住制度创新的“牛鼻子”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有别于之前天津生态城、苏州工业园的中新合作项目,它更多的落脚点是协调与创新。用曾菁华的话说,“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地。”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如何牢牢抓住制度型创新这个“牛鼻子”,着眼增强“辐射性、带动性、示范性”的工作导向,争取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助力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通过5年的实践,“红包雨”是一波接一波。梳理一下,不难发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正在描绘开放高地的画卷。
首先看看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宏观层面的战略构图。
三个战略着眼点:一是“点对点”发挥新加坡和重庆“双枢纽”作用;二是推动中国西部与东盟“面对面”合作,实现一体化发展;三是树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标杆。
三个战略着力点:一是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二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是服务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一条战略通道: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纵贯中国西部地区,连接东南亚与欧亚大陆,整合沿线铁路、港口、口岸、园区等资源,陆海集聚、区域联动效应突出。
再看看中新双方从八个方面谋篇布局。
一是规划。完成了“1+1+4+N”规划体系。
二是通道。谋划开通了中新国际数据通道、中新跨境融资通道、渝新国际航空运输通道、渝新人才培训交流通道等大通道,促进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联通。
三是平台。深耕四大重点领域合作,加快建设仙桃数据谷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国际航空物流示范区。
四是项目。年以来,签署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74个,商业投资总金额36.1亿美元;金融领域合作项目48个,总金额55.7亿美元。累计签署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个,总金额.5亿美元;金融领域合作项目个,总金额.7亿美元,其中,跨境融资项目个,实际到位资金.5亿美元,已为西部其他9省区市企业实现跨境融资56.7亿美元。
五是联盟。积极推动中新两国企业、事业单位、商协会“结对子”,不断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六是计划。依据中新双方合作需求,推出了中新农业、文旅、商务、人才培训等四大合作计划。
七是创新。着力在制度型开放上下功夫,梳理形成《—年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创新政策备用清单》,海关总署支持建设的全国首个“以航空公司为单元”的新航保税航材分拨中心正式揭牌运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金融服务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探索创新得到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同时,积极拓展合作空间,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
八是机制。筹办三个中新双边机制性会议,举办西洽会及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智博会、中新金融峰会及“新加坡知名企业重庆行”等三个国际性重大活动,建立渝新常态化沟通机制,为双方政府、企业沟通交流搭建广泛合作平台。
未来接着这样干
当开放踏上制度创新的风火轮,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势不可挡。
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表示,过去一年,在两国领导人的关心指引下,双方携手并肩、相向而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实现了第二个五年发展的良好开局。面向未来,将从五方面加快提升重庆和新加坡“双枢纽”能力,共同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走深走实。一是高质量推进陆海贸易新通道国际合作,推动更多国家参与通道建设,提升通道对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作用。二是高水平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共同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是大力度培育合作新增长点,在深耕现有重点合作领域基础上,不断拓展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空间。四是深层次推动制度创新,总结推广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示范性和带动力。五是高标准办好机制性会议和重大活动,打造促进沟通、引领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