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防疫安全屏障,实现“双零”感染
夜里9时许,坐落于北京经开区经海三路20号医院一层大厅却依旧灯火通明,现场,该院新冠疫苗接种小组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新冠疫苗加强针(第三针)接种工作。这是北京经开区临时加开的疫苗接种夜场,区内部分科创企业员工忙于研发生产工作无法白天抽身,在这里享受到了疫苗接种服务便利。
△医院开设夜场为市民进行新冠疫苗接种。资料图
自今年1月初区内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后,为满足各类人群新冠疫苗接种需求,北京经开区积极探索应用多种接种方式,不仅先后在区内大规模企业内开设临时接种点,为企业提供疫苗接种上门服务,还通过在区内商场、公园等人口集中区域增设临时接种点、增设流动巴士作为补充等方式,不断优化、便利疫苗接种条件。
△企业临时接种点知情同意签字区。资料图
△市民有序排队等待上车接种。资料图
△大族广场疫苗临时接种点。资料图
为方便职工接种,特别开设“夜场”,为“上班族”提供接种便利,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区内街道、社区还推出了专车接送、在接种点开设绿色通道等服务,不断升级居民新冠疫苗接种体验,让市民接种疫苗省心、省力、省时、省事。多措并举助力疫苗接种工作不断提速,推动“应接尽接”。
△疫苗接种专车。资料图
正是靠“临时接种点+常规接种门诊、集中接种+上门接种、日场接种+夜场接种、固定接种+流动接种”等多重服务模式,截至12月20日,北京经开区新冠疫苗接种已突破百万剂次,彰显了疫情防控的强大力度。而这只是北京经开区疫情防控力度与贡献的一个缩影。
△楼长走访企业调查。资料图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仍在持续的形势,今年以来,北京经开区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坚持不懈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保障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全年实现社区居民、企业员工零感染,构筑坚固防控网。
力促疫苗研发扩产,超17亿剂供应全球
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浇筑完毕,5月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号楼建设项目(新冠疫苗车间三期工程)历经70天的建设,实现了主体钢结构顺利封顶。28天后该新冠疫苗车间建成启用,宣告三个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全部建成投用,年产能达50亿剂。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资料图
自去年新冠疫苗研发开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实验室和厂房的灯光就再也没有熄灭过,包括今年春节期间,无论是研发人员还是生产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保证“人停机器不停”。
△新冠疫苗生产车间。资料图
截至目前,三个新冠疫苗生产车间累计供应国内外超17亿剂,并在全球多个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或市场准入,在全球防控新冠疫情中,“亦庄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
△万剂北京经开区企业生产的新冠肺炎疫苗运抵仰光国际机场。资料图
前不久,奥密克戎新冠病毒超级变体席卷多国,义翘神州为支持全球科研抗疫又紧急启动研发,迅速展开从分子构建,到细胞培养,再到蛋白纯化、质量检定等一系列工作,仅用6天,就开发出奥密克戎变异株重组蛋白,用于支持全球新冠病毒相关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发。
△试剂研发。资料图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北京经开区生物医药领域所有科研工作者都在与时间赛跑,从病毒基础研究到快速精准的检测方法开发,从药物试验到疫苗开发,争分夺秒,携手战疫。
持续保障防疫物资,余种产品驰援一线
北京经开区全力服务防疫大局,持续保障防疫物资,今年以来持续跟踪、精准对接,助力舒泰神等抗疫药品进入绿色通道,支持赛诺威盛、神州细胞等41家企业76项新冠检测及治疗药实现研发转化。呼吸机、CT机等余种产品驰援全球,检测资源服务全市。
△北京经开区企业生产的移动方舱CT驰援疫情一线。资料图
△北京经开区企业生产的呼吸机驰援疫情一线。资料图
△奋战在战疫一线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资料图
△负责医护人员转运工作的自动驾驶汽车。资料图
△无人配送车在战疫一线“上岗”。资料图
赛诺威盛CT机、思瑞德呼吸机、博奥晶典采集和检测一体移动式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自动驾驶汽车与配送车……一系列“亦庄智造”防疫产品与物资的供应,为全国乃至全球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部分图片由企业提供
记者:田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