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期间,中央的地方各个实力派为了实现清朝的中兴可谓是可显神通,大办洋务。也正是在这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以一大批近代企业为主中国的近代化开启了缓慢而又漫长的一步。
说起洋务运动的各大代表人物大家也都耳熟能详,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等。他们办了很多企业有军工有民营,而其中有一种对清王朝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了其灭亡。那便是修铁路。
铁路完工当初鸦片战争中国失败,英国帝国主义长驱直入,众多的帝国主义列强也乘机而来,它们不断提出要在中国修建铁路的计划和照会。英国殖民地印度的总督提出“八莫路”计划,企图修建由缅甸仰光沿伊洛瓦底江,经过八莫到达中国腾越和大理的铁路。英国殖民地铁路的专家提出以汉口为中心,向中国四面八方修建铁路的方案。英、美等国在上海的商行联合请求修建从苏州到上海的铁路。英国甚至指使一位名叫杜兰德的商人出面,在北京的宣武门附近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小铁路,企图以实物作广告而事诱惑。
但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当时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火车当时中国最早的一条铁路是吴淞铁路,这段全长约14.5公里的铁路正式通车营业由于上面说到的原因清*府想方设法地破坏。主张拆铁路的包括后来成为洋务派领袖的曾国藩与沈葆桢。于是,吴淞铁路的寿命只有16个月,京师永宁门外的小铁路没几天就被清*府拆毁了。清*府拆除吴淞铁路所花成本是28.5万两白银,更好笑的是,在当时交通工具简陋的情况下跋山涉水七百多公里,将拆除的铁轨和运营车辆等物全部运到台湾,沉入到打狗港中。
更令人滑稽的是,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天津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开初得到清*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保守派以铁路机车“烟伤庄稼,震动寝陵”为由,而这会“惊耳骇目,*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要求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剩下的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原本建铁路就可一步到位的事,成了铁路运输加运河运输。更绝的还在于:保守派认为,唐山至天津一带,离皇陵很“近”,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火车车厢应该由骡马牵引。
马拉火车如此荒谬的事情可谓闻所未闻,直到第二年才以由锅炉改造的蒸汽机车牵引。从这个修铁路的小事我们就可以窥视到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令人戏剧性的一幕的是,后来清*府开始转变从一开始对铁路的畏惧变成了热衷于修铁路之时,却因为“铁路国有化”点燃了清朝覆灭的直接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