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北部有一座神奇的小城,这里通用中文,使用人民币,手机连接的是中国运营商的信号,就连学生使用的课本也来自中国。没错,这就是果敢。大多数中国网友应该听说过这个地方,但也有许多网友误以为其为中国远征军后代或国军后代。
事实上,许多果敢人自称皇裔后代,并以此而自豪。彭家声领导时期对外宣传果敢是“域外汉邦,南明后裔,中华弃儿”,因而深得中国网友同情。经过近年来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果敢的来源已经非常清晰。但民族向心力到底如何,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近代历史上,果敢至少有两次回归祖国的机会。结果却并非大多数网友期望的那样,目前果敢仍然属于缅甸,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先民为何会流落域外?今天这篇文章就来为大家揭开果敢神秘的面纱。
果敢地图
南明后裔
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统治中心大多在中原地区,对西南边疆鞭长莫及,加上这里少数民族众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土司制度”,简单地理解就是以“土官治土民”。
中央*府将有一定影响力的部族首领封为世袭土司,他们只需要象征性地纳贡,若无战事很少与中央*府产生联系,事实上成了半独立的“土皇帝”。
明朝初年,中央*府为加强边疆管理,不断向云南调兵。有历史资料统计从各省调往云南的汉兵有20多万,随之而来的家眷以及商贩数量更为可观。这些人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明末,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明军不断败退。明朝宗室在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数个*权,史称“南明”,不甘受异族统治的汉人也随南明*权不断往南方迁徙。
明永历帝退入云南,大批汉人也随之迁入云南。昏庸懦弱的永历帝拒绝了退入四川进行长期抵抗的建议,决定退入缅甸躲避清军追击。并通过蛮莫(今缅甸八莫)土司向缅王送去大量财宝。
封建王朝时期,中国常常将周围小国视为藩国。但从缅甸人写的历史来看,他们并不这么认为,缅王将永历帝入缅视为称臣。
当时南明*权仍有数量不少的军队,对于缅甸来说如果“反清复明”成功,他们便是“救驾”,将会得到大量的赏赐。如果不成功,把永历献出去,也能讨好清朝。缅王决定做一笔生意,只是让他没料到的是,这笔生意把他的命也搭了进去。
明代邓凯的《求野录》中记载,永历一行在腾冲附近时还有四千多人,到八莫时仅有一千四五百人。缅王派四艘小船来接永历,这只够乘坐官眷,大臣和侍卫要么自己雇船跟随,要么走陆路。最终到缅甸首都阿瓦(今曼德勒)附近时仅剩多人,其他人或流落滇缅边疆,或被杀害。
永历帝被安置在阿瓦附近的老城,住着16间茅草房,形同软禁,与国内的抵抗力量彻底断绝了联系。仍在南方的抵抗的将领失去了皇帝,号召力大降。为了继续发展,李定国、白文选等人决定入缅“迎驾”。
历史资料记载,明军先后四次入缅,大破缅军打到缅甸首都阿瓦附近。头两次缅王逼迫永历帝下敕使明军退回国内,后两次则久攻不破,被迫撤退。这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使大量汉兵散落在滇缅边境。
永历帝剧照
缅甸为了抵抗南明军队消耗了大量国力,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缅王之弟莽白篡位,并将哥哥一家处死。永历帝也遭到缅甸人民仇视,莽白上位后不久便发动“咒水事件”将永历帝的大臣、侍卫大部杀害。
不久,清兵也杀至阿瓦郊外的旧晚坡,缅王莽白迫于压力将永历帝交出。后永历被吴三桂处死,李定国闻讯后大悲不久也病逝。李定国死后,南明残余武装相继投降。
永历帝曾被封为桂王,散落在滇缅边境的明朝追随者后来自称“桂”家人,以表明忠心。“桂”家人不断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发展壮大,其中一支辗转到萨尔温江东岸的麻栗坝。
“桂”家人到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只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桂”家人在这里经营了数百年,将之建为一片热土。麻栗坝有一条山脉叫“科干山”,由于发音问题,外人称为果敢山,久而久之这里便被称为果敢。
历史上果敢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年,英国殖民者侵占缅甸后,发现缅甸北部适合种植鸦片,便不断向北蚕食。年,英国逼迫清朝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将果敢划入英属缅甸。
综上所述,确切地说果敢应该是南明将士及云南边民的后代。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果敢人似乎极少提到这一点。直到彭家声统治末期才开始大力宣传,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外宣,得到中国媒体大量引用报道。果敢“8.8”事件,彭家声再次被赶下台时,中国网友大量向其捐钱捐物,甚至有人不惜违法越境支持。
果敢街道
杨家土司
明末南迁时,有一位名叫杨高学的22岁年轻武举人,也随朝廷一起南迁。他是南京柳树湾大石板人,后辗转到云南顺宁定居。儿子杨映经商发家遭人嫉妒,南明忠臣后裔身份被人举报。
为躲避潜在的风险,杨映携家人逃到果敢的红石头河,家业再次发展壮大。当时科干山地区的部落冲突时有发生,杨家所在的兴达户的首领是一个叫陈驸马的人。此人懦弱无能,难以带领族人抵抗外族侵扰。
此时杨家二儿子杨献才却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他渐渐取代陈驸马的地位,并带领族人不断发展壮大,从而确立了杨家在果敢的统治地位。直到年杨家的统治地位才得到中央*府的正式承认,杨家后人杨国华被清廷册封为“世袭土司”,并允许其使用铜印。
杨家是汉人后代,尽管远处边陲,却仍然保留着中国的传统礼节和习俗,内心也更倾向于中国。但随着清朝的不断衰落以及英国殖民者的入侵,杨家也渐渐发生了动摇。
杨国华51岁时才得到第一个儿子杨春荣,但他4年后就不幸病逝。那时杨春荣只有4岁,只能由六叔杨国正摄*。
杨国正统治果敢45年,深得民心,获得了巨大的威望,他的几个儿子也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杨国正老后,提出要践行对大哥的承诺,把土司职务归还给侄儿杨春荣,这遭到几个儿子的强烈反对。
年,杨国正去世。杨春荣虽然顺利继承土司地位,但几个堂兄弟却对其极为不服。年,杨春荣去世,继承权问题再次出现。于是一家人到木邦土司衙門打起了官司,杨春荣的长子杨文炳虽然满腔抱负,但他初出茅驴影响力不及两位堂叔。最初的判决结果对其不利。
杨文炳并不服输,向三姐夫彭家借了一大笔钱,并通过英国在当地的督察向仰光英国总督申诉。一般而言,为了维护下级机构的权威,上级不会轻易更改下级的判决。但神奇的是,英国总督却更改了木邦土司衙门的判决,将土司继承权判给杨文炳。
英国人此举彻底将杨文炳征服,而且在后来与英国人的商贸中,果敢也获利颇丰。果敢人写的历史书,认为英国人统治时期是果敢历史上最安定的时期。此时的果敢尽管仍然说着云南地方方言,保持着中国传统,但内心却更加倾向英国。
英国人在缅甸也有长远布局,他们在掸邦设立了一座贵族学校,只招纳各地土司头领的子女。这些人将来都是土司的接班人,在接受西方教育后也必然会更倾向英国。杨文炳的两个儿子杨振声、杨振材都在这座学校学习。
尽管早在年,果敢就被划给英缅当局。但作为汉人,杨家土司大多数时候是倾向于中国的。直到后来英国的那次判决,让他们内心的天平出现倾斜。事实上,作为遥远边陲的领导者,任何人都会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环境,民族向心力对他们来说过于遥远。
两次抛弃祖国
果敢人自认为的安定持续没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便爆发。年,日军入侵缅甸,英军不断败退。为了保护当时中国唯一的物资通道——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也进入缅甸与日军作战。
但由于指挥权不统一,加上英军数次抛弃盟友提前撤退,中国远征军也不断溃败。远征军第49师和93师大约余人经果敢撤回国内,紧跟他们的是日军飞机的轰炸,果敢土司第一次感受到现代战争的威胁。
随着日军的长驱直入,在缅北也有部分土司投靠了日军。此时的果敢土司杨文炳面临着选择,他的英国主人早已撤往印度无法给他任何实际性的帮助。果敢自身那点武装力量,与日军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杨文炳终于想起自己是个汉人,应该向祖国求助。他以纪念“七七”五周年的名义,通过滇缅路督办公署向国民*府捐献了30万元。从现存于台湾的历史档案中可以得知,杨文炳还曾表达过让果敢回归中国的请求,条件是保持杨家世袭统治地位。
如果此时你认为杨文炳开始倾向于中国,那就错了。缅甸战争爆发后不久,杨文炳就开始向英国人捐资捐物,还派了匹骡马为英军运送物资。局势逆转后,杨文炳便找到英国设在昆明的总领事,告知果敢还没有沦陷,要求英国将果敢置于中国保护之下。
但英国总领事表示这在他职权范围之外。随即杨文炳又找到英国助理军事参赞要求给予军事援助,该参赞表示果敢属于中国军队作战范围,武器装备应该找中国要。
对于杨文炳要求回归中国版图的请求,国民*府内部出现了巨大分歧。前线将领普遍认为果敢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扼守怒江的重要据点,也是将来反攻的前进基地,应该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而外交部们却认为,暂时不能让果敢回归版图。
理由很简单:
一、当时中英是同盟关系,法律上果敢属于英国,如果纳入盟国领土会引起巨大的纠纷。而且英国也给了中国不少贷款和援助,如果关系闹僵必然影响国内抗战。
二、将来二战结束后,边界划分问题必然会重新提出,届时再提出果敢归属问题合情合理。
国民*府最终使出了拖字诀:授予杨文炳上校军衔,将其所部改编为果敢自卫支队,属于第11集团军。同时派军队驻防果敢,抵御日军。但最重点的部分却模糊答复:“将来抗战胜利,会让三民主义贯彻边疆,并保证杨家的地位。”
年5月,杨文炳和儿子杨振声曾赴重庆面见蒋介石,相信老蒋在面授机宜之时对此前的安排进行过详细的解释。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这其实是果敢回归祖国的一个绝佳机会,缅甸并非英国本土,只要杨家一心向国,将来抗战胜利后,英国大概率不会因为这点小地盘与中国闹翻。然而,杨文炳从重庆回去后不久,发生了一件彻底将其推向英国人怀抱的事。
9月30日,杨家旁亲杨文泰突然发动叛乱,袭击杨文炳住所。杨文炳在逃跑途中摔倒导致骨折,其四儿子及一部分抵抗的士兵被杀。杨文炳不得不躲入中国境内,并请求中国派兵平叛。
杨文泰等人最终被国军剿灭。杨文炳被安置在镇康养伤,但11月他到达楚雄后被拘捕,并送上军事法庭,罪名是“通敌叛国”。不久前才要求回归中国,怎么会突然叛国呢?
英国人得知此情况后,通过外交途径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将杨文炳移交给英方。国民*府下令调查事情来龙去脉,从时任中国远征军代司令卫立煌的一份报告中,我们得知军方认为杨文炳通敌叛国的具体原因:
在缅甸战局逆转之初,杨文炳的叔父已经投敌。由于果敢战略位置重要,第11集团军得知土司杨文炳系南京汉人后代后对其晓以大义,才有杨文炳请求回归祖国一节。也就是说,杨文炳求情让果敢回归可能并非其本意。
年4月间,杨文炳曾赴滚弄参加日军召开的会议,还安排其表弟和妹夫参加日伪工作。9月(也就是提出回归中国之后),杨文炳又派代表赴滚弄参加日军召开的会议,送给日军万元缅币,并杀害部队中的抗日分子。
另据杨文炳的参谋刘昌熙报告,杨文炳从重庆回来后就表达了对国民*府的不满。曾下令各部不准升中国国旗,还将旗杆砍倒。私下对部下抱怨说:“什么国家民族?日本送的绸制国旗比中国的布旗好看几倍。”
卫立煌认为,杨文炳身负我军军职,又有通敌行为,且果敢属我军战区,自然由我方处置,不必通知英国人。但最终软弱的国民*府还是在英国重压之下将杨文炳交出,并提出在抗战胜利之前不准其回果敢。
杨文炳被送往印度,此前对果敢不闻不问的英国人突然变得热情起来。派了许多情报人员赴果敢,用军机为果敢自卫支队送去武器装备,并发给其薪饷。还在国民*府同意后向果敢派去了民*官员。
尽管前线将领对英国非常警惕,不断向中央*府报告,但中央*府似乎一直没有拿出有效对策。最终,果敢再次向英国人倾斜。
抗战胜利前夕,远征军陆续被抽调回国。抗战胜利后,云南部队先被派往越南受降后来调往东北。西南边陲再次空虚,边界事宜被搁置。
年,缅甸获得独立。杨文炳的两个儿子先后成为缅甸国会议员,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再次抛弃战乱中的祖国,在国会提出让果敢人与缅甸国民享受同等待遇。缅甸联邦在后来颁布的《公民法》中写明:“果敢人是缅甸土生土长的国民。”
然而,缅人对待果敢并不像英国人那样友好。在后来的一系列冲突中,杨家多位后人先后被缅甸*府软禁,杨振声甚至流亡法国,靠在餐厅洗碗为生。
当年中国深处贫穷与战乱之中,果敢统治者代果敢人民做了选择。但现在的中国日益富强,反倒是缅甸一直处于动乱之中,无数果敢普通人都幻想着能成为中国人,想必他们对当年的选择后悔不已。
动乱之中涌入中国的果敢难民
点评:
回顾历史长河,决定果敢统治者民族向心力的其实是他们自身的利益。当祖国强大时,他们便以祖国为荣,以期获得祖国的庇护。当祖国衰落时,他们便会寻找新的依靠。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今天的果敢似乎也没有太多变化,许多网友的期待其实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当然果敢的现状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的原因,我们无法将责任简单地归结到某个人身上,更无法去改变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让全世界的华人都以炎黄子孙的身份而自豪。
喜欢本文的朋友,麻烦点击下方小火箭为我助力,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