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坚守——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义阳大鼓传人齐泽江
图一:齐泽江老师正在纠正学生执槌的姿势。
图二:四年级的朱梦丹是学校义阳大鼓兴趣班的佼佼者,她们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各类文艺汇演。
链接:义阳大鼓又叫义阳鼓书,是出现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新兴鼓书样式,它是汇集当地的山歌、孝歌等民间音乐演变而成的一门新的演唱艺术。其唱腔为蛮调,内容可喜可悲,在湖北省属“独门”曲艺艺术。演唱义阳大鼓时,将鼓置于山竹制成的三角架上,演唱者左手执板,右手击鼓,以节奏明快的前奏曲开场,唱腔有平板、飞板、嘹子、悲凋、垛子之分,诗白之后以“咿呀咿呀哟”衬词润腔,再接唱两句进入故事。
在随县万和镇所辖的新城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有一门独特的鼓书艺术发源于此,这就是义阳大鼓。2009年,义阳大鼓被列入第二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我国说唱艺术又增添了一朵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之花。
“把特色活动开展的情况,向大家啊,细说一番咿啊哟。全校师生呵,齐努力依哎呀哟。”11月28日,来到了义阳大鼓第二代传人齐泽江老师所在的万和镇新城高级小学。走进校园,正赶上上午课间操,全校学生在齐泽江老师的带领下齐声学唱义阳大鼓。据万和镇文化馆负责人介绍,义阳大鼓这门独特的说唱艺术能够传承下来,齐老师功不可没。为了能发扬光大这门传统艺术,在学校的支持下,从2010年春开始,齐泽江就把这门曲艺艺术作为音乐课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全校学生都能够学习到这门传统艺术。
齐泽江向我们介绍,为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艺人们在义阳大鼓第一代传人徐元秀的指导下,对义阳大鼓的声腔艺术、演唱程式、表演形式等方面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义阳大鼓通过两代艺人的努力,在传承中得到发扬光大。
齐泽江根据具体情况,为义阳大鼓写了一个前奏曲和过门,这样一来,在舞台上效果就更好了,同时又更换了服装样式。现在义阳大鼓乐队又增添了三件乐器,二胡、三弦和扬琴,为义阳大鼓伴奏,学唱义阳大鼓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尽管如此,在从事义阳大鼓教育一年多的时间里,齐泽江面临的最大难题,还是新时期下义阳大鼓的继承与发展问题。齐泽江告诉,由于现在的表演形式与以往不同,许多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义阳大鼓的基础知识,要想把真正的义阳大鼓这种艺术传承下去,不仅要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还需要专门的练习场地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
齐泽江表示,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他都准备努力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