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把人物灵魂的奥秘掘出来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河源日报


  ■陈振昌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话于文学创作很有裨益。的确,画家画虎,画得像虎不难,但要把虎“骨子”里面的奥秘画出来,不易:作家写作,把人物平面的东西写出来,不难,但要把人物立体的即灵*的奥秘掘出来,很难。也正因为不易和很难,所以鉴赏者或批评家总是给画家画出“骨子”的画作、作家展示出“灵*”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常常不惜以精品赞誉。


  小小说作家袁炳发的新作《无痕》(载《作品》年3月号)我以为就是一篇以小小说的文体开掘出人物灵*的精品,它的重要价值在于“诞生和比较”。诞生,是白纸黑字摆在那里,发表出来了。比较,是和中短篇小说对应着看。中短篇小说,产生了不少知人知面又知心的精品力作,这是被无数优秀作品证明了的。可小小说可以吗?我认为是可以的。如果不可以,以篇幅的短小、惜墨如金的表达,只是为了节约纸张和读者的阅读时间,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这就没有实质意义了,更不存在作为一种可以独立的文体的必要。


  《无痕》,全文字左右,不因字数少而人物形象单薄,一样具有中、短篇小说人物形象的丰满,有血有肉,内涵丰富,令人沉思和喟叹。大坤玩石玩得很有火候了,连香港、仰光这些玩石高手都称他为“黄金眼”。这个“黄金眼”,原本是个文艺范,在老家县城办飞翔文学社,“朗诵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一脸的豪迈与激情”。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个文艺范变了,认为原来的爱好和真诚是“犯二,还整什么飞翔文学社,什么泰戈尔、雪莱,现在一想脸都红”。不再喜欢文学可以允许,但贬损它就让人不爱听了。小小说的行文,同样也有高潮的推进演绎,当“我”想与大坤合影留念时,他拒绝了,说:“干我们这行的从不与人合影。”还狡诈地说:“人永远坚硬不过石头。”当“我质疑他“别扯了,是不是怕卖假石犯事,警方能找到你的图像资料”时,他恼怒了,暴吼:“你不懂我们这行的规矩,就别乱放屁。”高潮至此,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裸露出来了,人一阔,脸就变,看似无痕,实则有痕。虽不知大坤这仁兄具体怎样龌龊,但大抵也能猜到几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