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及经验
一、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云南东与贵州、广西为邻,北与四川相连,西北紧倚西藏,西同缅甸接壤,南与老挝、越南相连。云南是我国西南的门户,也是我国联系东南亚、南亚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及这一地区各国进入最主要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
﹙二﹚.神远的历史文化
元谋人掀开了中国历史第一页,云南文明由此肇始。庄蹻开滇、秦修古道、汉习楼船、武侯南征、南诏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明帝徙滇、清修铁路、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悠悠时光遗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积淀了深远的历史文化。
﹙三﹚神奇的地理环境
板块相撞,造云岭之南奇异地学遗迹;地貌多样,致云南景观斑斓之貌;三江并流,六水并流,为亚洲之水塔,江河湖泊风光无限;万绿之宗,生物家园,百般锦绣,四季春天。云南有着中国除沙漠和海岸外所有地质地貌景观,有着中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气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及生物景观典型代表地;是中国海洋型冰川及高原型河流与湖泊发育的典型代表区。云南梯层下降的地势和多层发育的高原地貌,对全省南北温度梯度的同向双重叠加,而形成“窄幅高密自然地带”与“双向垂直生物气候带系列”的组合特征,对形成丰富多样化的地貌景观起到了主导作用,为景观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发育提供了多类型的地貌背景基质,而成为云南景观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发育形成的地理环境基础。云南是一个四季可游、宜游宜居、一地多境、百样体验的绝妙旅游地。
﹙四﹚神秘的民族风情
中国56个民族中,云南有52种,可谓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有人口四千六百余万,其中少数民族有数十种,其文化多样多样性突出,其服饰、饮食、婚丧礼仪、宗教文化、生产方式、工具、建筑、生活用具等无一不具特色,其摩梭人们走婚、独龙女子纹面、傈僳勇士上刀山、佤族木鼓响彻云霄等风情,更令游人神往….各民族发展进程各不相同,风情何止十八怪之多。
﹙五﹚多样的旅游资源
可简言之为多彩:地理环境、气候类型多样性之彩;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之彩;自然景观多样性之彩;民族风情多样性之彩;地域文化多样性之彩;资源宝藏多样性之彩;对外交流多样性之彩……..。
﹙六﹚积极的产业*策
早在年,云南省人民*府在云南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年云南省人民*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年,云南省第六次*代会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年又做出了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年12月又吹响了建设旅游强省的号角。
﹙七﹚有利的产业环境
各级*府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形成了相关部门支持旅游、相关行业配合旅游、齐抓共管推进旅游的良好局面。
﹙八﹚坚实的产业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省初步建立了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中心、涉及延伸产业和边缘产业的旅游产业体系,丽江旅游、大理旅游集团、世博旅游控股集团等相继成立,各类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为将来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更趋合理,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产出效益明显提升。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和总资产规模超过亿元,共有2万余户旅游基本单位,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以抓好八大旅游产品和“五个一批”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特种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了明显进展。在游客接待规模和旅游经济总量上,滇中、滇西北、滇西三个传统旅游区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从年的71.1%、75.2%分别下降到的70.7%和73.7%;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南三个新兴旅游区,占比从年的28.9%、24.8%上升到的29.3%和26.3%,全省六大旅游片区均衡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在全面提升了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港澳台市场,稳定并大力拓展了东南亚、东北亚等周边客源市场,开拓了以西欧、北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为重点的中、远程新兴客源市场。随着旅游产品日趋丰富,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游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海外游客人均每天花费从年的.76美元增加到年的.31美元,增长4.9%;国内游客人均每天花费从.23元增加到.63元,增长24.83%;平均人次消费从.45元增加到.73元,增长12%。
﹙九﹚良好的品牌效应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云南省已经形成了世博会、石林、香格里拉、丽江古城、泼水节、七彩云南、云南映像、吉鑫宴舞、昆明旅交会等涉及景区、节庆、购物、餐饮、娱乐诸领域的名牌,日益发挥出了品牌效应。
二、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府主导,重点推进
云南省*府率先明确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培育。在基本建成旅游大省的基础上,年又作出了全面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决策。年以来,省*府做出了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年底又转为建设旅游强省。
2.集中力量,整合资源
云南省在*府加大旅游业公益项目投资的同时,采取各种激励*策和切实措施,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项目,成效显著。
3.先行先试,敢为人先
相关地区和部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放手放胆,先行先试,敢破敢立,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率先开展评定景区、预备星级酒店、旅游小镇建设等,成为中国第一家旅游综合改革与发展试验区,不断开创着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4.依托资源,打造精品
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精心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区(点)和重点旅游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区(点)和名牌旅游产品,丽江、昆明成为欧洲旅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在国内外旅游的推动下,通过整合旅游特色资源,把握旅游需求趋势,相继推出一系列有特色的旅游品牌。从上世纪80年代围绕观光旅游发展需求,培育推出“秘境彩云南之旅”的旅游品牌,打造“大理三月好风光”、“神秘的西双版纳”、“美丽的瑞丽风情”、“神奇的地下溶洞”等观光旅游产品;到90年代针对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