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腾冲和顺古镇家风文化故事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www.wisdomtouch.com/

家风文化长廊位于和顺野鸭湖畔,以讲述和顺故事,浮现古镇家风文化为思路,沿米的长廊,错落分布了二十多组精心设计创作的石雕和装置,把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十八个故事,分为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篇等十六个篇目,通过雕塑艺术的手段,一一呈现。整个家风文化长廊“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其间加以匾联点缀,成为古镇中融艺术性、观赏性、展示和教育功能于一体的新亮点。

01

和顺民谚

穷走夷方急走厂。

过了霜降,各找方向。

楸木开花,游子回家。

三代不读书,犹如一窝猪。

富贵难传三代,书香可继百世。

02

走夷方篇:四朝国师

“走夷方”指到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谋生创业,是过去和顺人的主要生存方式。清代末年,和顺贫寒子弟尹蓉“走夷方”到了缅甸,在曼德勒“三成号”当学徒。他常到缅甸王宫推销丝绸,缅蒲甘王见他为人厚道能干,就聘他为国师,宫中“一切外交、内*、商务,多决于尹蓉。”尹蓉为缅王设计、督造皇城,调停解决缅王室之争。历任四朝缅王的国师。民国元老李根源有诗赞尹蓉:“清季老尹蓉,缅中之魁宿。莽王尊以师,一语万人服。”

03

走夷方篇:翡翠大王

和顺人吃苦耐劳,擅长经营,清代道光年间这里就诞生了云南最早的跨国商号“三成号”。“走夷方”的和顺人中出了好几位“翡翠大王”。和顺人张德珩(字宝廷),在缅甸玉石厂“包岗”,用新的开采和管理方式,把上好翡翠加工推销到香港、广州和世界各国。赢得了“翡翠大王”称号。在当时英殖民地的缅甸,张宝廷总是仗义执言为华商打抱不平,还致力于缅甸市*建设,赢得英人的敬重,英国女王特赐奖章及御驾的白马车给他。和顺人寸尊福(字海亭)亦被称为“翡翠大王”,他聚财不忘正义,在仰光参加同盟会,倾财力支持云南永昌起义、河口起义、腾越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

04

励志篇:蒸冠激夫

和顺历来有“走夷方”的传统,这里的男人无论穷富,成年之后都要到缅甸打工、经商“淘生活”。清末,村中有位秀才,自恃考取了功名,便贪恋在家的舒适不愿出门,逢人便说:“我是有功名的人!”秀才娘子劝说无果,一天吃饭时便把秀才帽子蒸在甑子中端到饭桌上,秀才不解,娘说:“你就吃你的功名吧!”秀才闻语,思后惭愧,领悟妻子的苦心,遂随乡人出门“走夷方”闯荡谋生,建功立业去了。

05

家国篇:满门忠烈

腾越地,和顺乡,多为屯垦戍边将士之后,秉承“有国才有家”的传统,无论士农工商都有报效国家的情怀。其中寸氏满门忠烈的故事广为流传。寸大进,清末武举人,任中营守备,曾率边地军民多次击退入侵英军,被光绪帝御封世袭一等龙骑都尉,获一等汉军匡勇巴图鲁称号。年,八十八岁的寸大进望着被日寇占领的腾冲城,在小西罗绮坪村雷打树下绝食而亡,以昭彰民族气节。寸大进有九子,均参加抗战,有三子为国捐躯。其第三子寸性奇,被誉为“抗日军中一虎将”。年5月,在山西中条山战役中壮烈殉国,时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第12师师长,后被追授陆军中将。四子寸性禄任远征军中校,年11月在攻克龙陵战役时壮烈殉国。五子寸性福任中央雷允机场地勤守备大队上校大队长,年5月为保卫雷允机场壮烈殉国。

06

英才篇:李氏三杰

和顺文教兴盛,英才辈出。李曰垓、李生庄、李生萱父子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李氏三杰。李曰垓(年—年),字子畅,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同盟会会员,云南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元老之一,曾任护国军首领蔡锷的秘书长,李曰垓文采过人,章太炎称之为“天南一支笔”。年,李曰垓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领导滇西行*近10年,为边地修公路、开矿业、兴水利、办教育、勘边界,做了大量实事。李生庄(-),李曰垓长子,年入东南大学攻读西洋哲学。中共地下*员。年到云南省立一中执教,并兼任云南《民众日报》副主编。年,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公署秘书兼和顺图书馆馆长。年9月,创办腾越边地简易师范并任校长。年创办《腾越日报》,并任社长。后调任省*府秘书长。李生萱(-年)李曰垓次子,笔名艾思奇,中国杰出的无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开创了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先河;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河。主要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

07

礼仪篇:士和民顺

民国元老李根源有诗赞和顺:“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仪,南州冠冕古名乡。”清光绪年间因和顺民风淳朴、百姓遵纪守法,社会治安良好,时任腾越厅同知陈宗海上任日久,未闻一起和顺诉讼案,心生疑惑,即下乡暗访,发现和顺乡风纯善,邻里日常间即使偶有纠纷,也能互谅互让。如此温和淳厚的乡风,令其感动,欣然题写“士和民顺”四字加以褒扬。

08

诚信篇:拾金候主

和顺人尹其顺,幼年丧父,以替人割马草为生。十三、四岁便“走夷方”到了缅甸,在集市摆地摊,一日,一掸邦部族大商人把其布袋忘在尹其顺地摊上,尹察觉时已不见其人影。之后,他将布袋妥善保管,并将本应流动的摊位固定在原处,以候失主。半年后,那位部族商人又路过其地摊,尹将布袋完璧奉还。部族商人打开失而复得的布袋,袋内巨额钱财分文不少,他被尹诚信厚道的人品深深感动,遂请其做土产山货的代理商,其他部族商人纷纷效仿。后尹其顺成立了“玉顺兴”商号。终成巨富,衣锦还乡,回报乡梓,传为美谈。

09

劝学篇:现代教育铸辉煌

“力行忠孝事,多读圣贤书”。“幼不学,老何为,如同禽兽;三代人,不读书,好似马牛”。和顺人自古重视教育。这里不但有传统的私塾、书馆,到了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新思潮奔涌。缅甸等国正处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和顺人又多侨居于斯,和顺因此得风气之先,现代教育的体系在这个边地乡村逐步建立起来。戊戌变法后这里诞生了滇西最早的女校“明德女子学堂”、年和顺有了两等小学堂、年著名侨校益群中学成立。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20年代和顺人就明确提出并践行“合德智体并育”的教育主张。在清末民初,先后留学日本的和顺人有12人之多。现代教育的发达成就了和顺近现代的辉煌。

10

孝道篇:怀馍敬亲

和顺人遵古礼,讲孝道,孝子历来是乡人眼中的道德典范,张宗仁就是其中一位。清康熙四十六年(年),和顺张宗仁应腾越州府差遣服役,官家派发的馒头他怀揣之而不食。知州吴玥询问后得知,张宗仁因家有老母未曾得食,故怀揣馒头以孝敬其母。知州感其孝心。遂题一联一匾进行褒奖,联云:孝溢腾阳郡,仁多和顺乡。匾曰:定省可观。匾、联一直被其后人悬挂至今。

11

勤俭篇:富不忘本

和顺人推崇勤俭的美德,无论穷富都将勤俭视为修身齐家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勤俭,使和顺人穷者意志更坚,富人不忘初心。民国年间。村中少年尹其顺赴缅谋生,诚信为本,勤俭起家,终成富商,被乡人尊称尹老爷。他虽富甲一方,但吃粗茶淡饭,着布衣草鞋,仍保持当年勤苦之风。县太爷请他进城议事,他把一双皮鞋挂在肩上,穿着草鞋走到城边,然后到水沟边涮涮脚再把皮鞋穿上进城应酬。因其幼时家贫,像样的衣衫没几件,因担心衣衫被磨坏,夜晚都舍不得穿衣睡觉,后来即便挣了大钱,这个习惯也未改。他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故事依然在和顺传扬。

12

生态篇:护树铭诗《双杉树》

居住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和顺人,历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顺魁阁长有两棵秃杉,已有余年树龄。年,有人欲伐两杉做他用,引得乡人反对,时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的李曰垓率众护树,写下了《双杉行》长诗,刻于石碑上,诗末一句“有敢伐者头可斫”,遂成乡规。两棵杉树如今已被列入《云南古树名木》。

13

家国篇:中国版的“最后一课”

19世纪70年代,法国被普鲁士占领时,法国作家都德曾写下著名的《最后一课》。年5月,在和顺文昌宫也真切地上演了中国版的“最后一课”。年5月8日,腾冲即将被日寇占领。时任益群中学校长的寸树声先生(—),在和顺文昌宫集合全体师生,为大家上了“最后一课”。他说“……时局的情形你们都已知道了。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领导你们!……平时对你们所说的话,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你们要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你们的精神,在斗争里发展你们的力量!我相信,每一个黄帝的子孙,是不会当顺民的,不甘心做奴隶的!……”

14

耕读篇:崇文重教文韵长

和顺人深谙“耕读传家远,书香继世长。”的至理,如今在文昌宫里还存有“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多位。和顺历史上,有许多举人、秀才“设帐乡里”,办私塾、义学、两等小学、女子学堂等。数百年来,蔚然成风。其中当数杨寿益先生创办的弘农国学专修馆时间最长,从二十世纪20年代直至50年代。

15

家园篇:军屯戊兵

六百多年前明朝洪武年间,为保卫边疆,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将士受朝廷派遣不远万里来到和顺军屯戍边。明朝实行卫所军屯制,军队“三分差操,七分耕种”。卫所军丁一人一户,称为“军户”,可带家眷。既隶军籍,世代袭职,由朝廷分给田地,有事征战,无事种田。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先后有寸、刘、李、尹、贾、张、杨、钏、许、赵十大族姓陆续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中原汉文化也随之在这里生根开花,传承至今。六百年来各大姓氏和谐共处,村里现在还留存着八个大姓的宗祠。

16

公益篇:公益善举报家邦

急公好义,热心公益是和顺人的传统,“走夷方”外出打拼的和顺人有所成就后,回到故土,除了自家起房盖屋,总要“做点公益”,一了“回报乡梓”的心愿。因为这样的传统,如今遍布村中的公共设施,无论是巷口的闾门、月台、宗祠、洗衣亭还是图书馆、中、小学校……都是一代代和顺人公益心的见证。和顺人的公益心随着见识和胸怀而延伸为民族大义,如辛亥起义时捐赠粮草武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美援朝时向国家捐赠战机。公益成为和顺人表达家国情怀的主要方式。

17

勤奋篇:樵读成才

和顺崇文重教的乡风造就了一代代和顺英才,也深深感染着客居和顺的外乡人。有一岳姓少年祖籍腾冲清水,其父母佣工于和顺,定居李家巷,其深受和顺乡风熏染,虽清贫,但笃志于学,立志成才。为完成学业,经年累月,入山打柴,坚持不懈,后考取名校,终成地方一代名师,桃李满天下。

18

励志篇:卖茶育儿孙

和顺张炳照之妻尹玉珍,27岁丧夫,岁去世,守寡达75年之久。丈夫亡后,为抚遗孤,到干崖(今盈江县)路边卖茶。日复一日,含辛茹苦,终将三个儿子培养成才。长子张成瑞为中宪大夫(清代为文职正四品之散官官阶)、次子张成瑶为奉*大夫(文官正五品之散官官阶)、三子张成佩为文林郎(文官正七品之散官官阶)。孙8人,亦有文名,其中张砺(德洋)为光绪癸卯科举人。由于早年历尽艰辛,张尹氏曾一度双目失明,数十年后复明。在其去世后,腾冲教育家王开国挽联赞曰:“老寡妇茶卖穷途,春茗一瓯香最久;令文孙桂攀月殿,秋波九秩老犹明。”

19

乡愁篇:桃源仙境

“斜阳炊烟起,田园牧童归,河边笑语声,村女洗衣回,少小离,老大回,鬓毛已衰,游子衣,慈母泪,流年似水……”

“小巷深几许,老屋苔色青。山村读书楼,古道风雨亭。朝求金,暮求银,过眼烟云。山养心,水养性,桃园仙。

来源:和顺古镇景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