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三枭雄“彭、坤,张”《信仰如血》——缅域风云节选
引子:上世纪四十年代,杨伯方和一代青年学生为了革命信仰,响应国民*府,"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加入国民革命青年军,远征缅甸对日作战。战后,很多不愿意回国打内战而留在缅甸,流落异乡。.他们多数人穷其一生,至死不能落叶归根,返回故土。
到六十年代,有一伙中国知识青年,为了实现:“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信仰,来到缅甸,参加缅甸共产*领导的游击队——人民军。
黄埔军官张苏泉(上)
年10月,坤沙在东枝被缅*府军诱捕后紧接着在缅甸全国各地抓捕与他有关的成员,同时对坤沙贩毒集团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扫荡。就在坤沙集团一时处境险恶,土崩瓦解,他的参谋长张苏泉迅速把残部纠合起来,且战且退,逃往丛山荒野,暂时蛰居了起来。张苏泉,辽宁庄河人,年毕业于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第20期),后来作为“军情局特战队”工作人员,从台湾派往缅甸国民*军,参加了对缅甸*府军的多次战斗。年,国民*残军第二次撤退台湾时,他自愿选择留在了金三角。作为职业的外国军人,为了能够在缅甸的土地上生存下来,扎根当地,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坤沙,决定借壳还生,他带着弟兄们投身靠了张家,并受到了重用,成为了坤沙最得力的助手,官至孟泰军总参谋长。坤沙被抓后,群龙无首之际,张苏泉本可以乘机取代坤沙成为孟泰军第一号人物,但他没有这么做,没有越雷池半步,他请坤沙的一个叔叔坤盛做总指挥,自己辅之,仍旧负责带兵打仗,表示自己对坤沙的忠诚。张苏泉虽然才干非凡,但他知道毕竟自己是来自中国的汉人,在这块异国异族的土地上,外人绝无做第一把手的优势,如果要喧宾夺主,很可能会死得很惨地收场。坤沙被捕后,辗转到瓦城监狱关押。张苏泉一方面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同时积极设法营救坤沙。不久,参谋长与当时被关押在瓦城监狱的他的一个老朋友,也是当年的国民*军人一一王利柏取得了联系,计划寻找机会对坤沙进行搭救。王原籍是河南,张随部队驻扎当地时,两人就认识,因其会说河南话,所以戏称是小同乡。抗战期间王在国军航空部队服役,随国民*军队从大陆逃入缅甸,定居掸邦胶麦,于50年代中被军事情报局莫名其妙地抓入监狱关押,至今将近二十年了,目前已是瓦城监狱里的犯人总头目,在牢房里享有相对的自由和权力。通过王与坤沙取得了联系,筹划好派遣武装突击队,深夜乘直升机由空中进入监狱进行营救的计划。外面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具体时间就等王根据监狱里面的情况来决定。最后,王经过精心地安排,决定于年中国春节、大年30深夜4时采取行动。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在关键时刻,张家派来的联络员得知这个时间后,竟然向*府当局出卖了。凌晨,直升机没有出现,等来的是全副武装的情报局人员,把在监狱里现场的王及同伙,还有收买好的几名狱卒一网打尽,营救坤沙的计划在最后时刻就此夭折。王等犯人全部关入黑房,不久就移送仰光永盛中央监狱,那几名狱卒都被判了重刑。此事的失败,没有动摇其营救坤沙的决心。年4月,泼水节期间,张苏泉经过精心筹划,在缅甸东枝高级宅区一一“笛多堡”的一次盛大宴会上,医院工作的专家医生贝柯密斯基和维诺格达道夫,被其派出的敢死队绑架而去。张苏泉原以为绑架外国人,可以造成国际纠纷,迫使苏联*府出面,向缅甸*府施加压力,然后通过交换人质的办法,让缅甸*府释放坤沙。谁知由于此两位医生,并非纯苏联人,而是少数民族,因此苏联*府对此反应颇为冷漠;而缅甸*府由于面子难看,正好出动大批军队,对张家部队,发动猛烈的军事围剿,猛追猛打,试图解救人质。但实际上,缅甸*府并非如此,而是打算一方面借机彻底消灭反对派,一方面置人质于死地,既可以堵住苏联人和西方国家的嘴,把恐怖分子的恶名扣到张家头上,使其失去国际上活动的空间。此情况让张苏泉始料不及,只好用担架抬着两名苏联医生跋山涉水,四处流窜,反而变成了极大的包袱。这事就这样僵持了下来,张苏泉真不愧是“小诸葛”,痛定思痛,出钱买通一些记者,开始在一些外国报刊上大肆宣扬,某些西方大国出于*治需要,大肆攻击苏联*府的大俄罗斯主义,对待少数民族人质冷漠无情,置其于生死而不闻,这才逐渐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注意。无奈之下,苏联*府开始向缅甸*府施压,谴责*府的“不人道”态度,要求尽快解决“人质危机”。同时张苏泉神通广大,把当时泰国王室请出来,居中斡旋。不久,终于有了结果,泰国陆军总参谋长江萨上将亲自乘直升飞机到万欣德镇接回两位苏联医生到曼谷交与苏联使馆。而缅甸*府在保全面子的情况下,于年秋季,宣布大赦,将包括缅共主席德钦梭、大毒枭罗兴汉、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南方司令博扬莱等一大批*治犯释放,坤沙也在其中。但要他定居瓦城,限制行动,定时向安全部门报告行踪。到年2月,在张苏泉的精心安排下,用黄金美钞开道,坤沙乘一辆吉普车逃出囚居地——瓦城,终于返回广阔而神秘的掸邦山林。缅甸*府因为坤沙私逃而恼羞成怒,再度派遣军队死死追剿,张家一面迎战,一面向南撤退,最后退入泰国境内。(待续:在年坤沙被囚后,有着“高瞻远瞩”的*治头脑的张苏泉,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决策,利用当地民族与缅*府矛盾的民族情绪号召革命,把武装部队改名为“掸邦革命军”,提出掸邦独立的口号,竖起“掸邦独立建国”大旗,开始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作者简介
洪波(又名博尊宝),原名欧阳地,大理剑川县人氏,年生于昆明,年毕业于该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部。后与同龄人们一起被送往农村接受“再教育”。因不甘奋起与命运抗争而流亡缅甸,如今定居仰光。
年第一部《信仰如血》;年第二部;年第三部完成并问市,用自己的一生,写成了近乎自传体的“如血三部曲”。
年的第四部《岁月如血》,是“如血三部曲”的补充、延伸、继续,也是近30多年来缅甸从军事独裁向民主宪*、改革转型的真实记录及中缅关系发生的种种变化,及近年来缅甸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密由,信息量巨大,是研究缅甸近代史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鼓励原创欢迎投稿
有容乃大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