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阿瓦城的斑驳光影诸葛亮第七次擒拿孟获的地 [复制链接]

1#

13年前的年,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我曾经前往瑞丽近郊的一处中缅边境口岸。当时的口岸附近有个卖柠檬的摊位,看摊的傣族女孩告诉我们:她的柠檬来自缅甸的第二大城市瓦城。

去年11月初至12月底,我随一个纪录片摄制组前往缅甸,我们从空中飞越滇西高原,当飞机飞临瓦城上空的时候,瓦城像一个巨大的盆景,随着飞机高度的不断下降,瓦城——她带着神秘、带着美丽,带着一派葱茏、一派锦绣,带着伊洛瓦底江的奔腾浩瀚,让从天上而降的游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那种好莱坞大片一样的视觉冲击。

空中鸟瞰

阿瓦城当时唯一的五星级宾馆喜多纳大酒店(仰光还有一个喜多纳大酒店,曼德勒这个估计是仰光那个的分店)

瓦城的正式名称应该音译为曼德勒。它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又因缅甸历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旅缅华侨都称它为“阿瓦城”。在英国人占领缅甸将其变为殖民地之前,这里是缅甸的首都。

从空中俯瞰瓦城,有两种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颜色是亚热带地区良好的植被所呈现的绿色,一种是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超宽的江面、巨大的水流量和她身边的河岔沟渠,在流经瓦城市区和近郊的时候,给大地绘就的那条飘带状的黄色。

随着飞行高度的降低,我们在空中还能看到瓦城的城市中心,类似北京故宫的那样的风景,有一个占地面积远远超过故宫的宫殿区,这就是缅甸曾经的皇宫。

在空中能注意到的还有一个奇观,那些在阳光下显得金碧辉煌的寺庙,以其庞大的数量和巍然的高度,就像一块大蛋糕上的点缀物一样,和灰头土脸的那些民用建筑很明显地区别开来。

阿瓦城喜多纳大酒店内景

穿“裙子”的男人

从机场前往市区的路上,缅甸的山水、树木和田野,缅甸的村落、人物和店铺……当这些从前在电视画面上都难得一见的风景聚集在一起,冲击你的视线和心灵的时候,你一定会有一种穿越某个历史时刻的惊奇。

出机场的柏油路坑坑洼洼。我们的车子就像喝醉了的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地通过这样的道路。到了通往市区的正路的时候,路况才好了一些。

汽车路过的地方,两侧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里似乎刚刚完成了一个季节的收获,新的作物还没有生长出来,所以,我们眼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赤裸裸的田地,给人的感觉似乎不像亚热带,而更像是缺水的中国北方的那种苍黄和压抑。

路边经过的地方,都给人一种穿越到中国社会的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阶段的错觉。那些走在路边身着缅甸传统服装的人们,身上似乎都有一层灰。蒙在历史和现实的烟尘之中男人和女人们,表情麻木,目光呆滞,一如中国老照片中那些已经逝去的先人。

阿瓦城阿拉伯人居住区的商贩

人群的亮色是这里人们的衣着。男人普遍身穿一种叫做“笼基”的落地长裙,脚踏一双和泥土几乎一个颜色“人字拖”。女人和中国人的衣着基本一致,但她们似乎喜欢穿单色的衣服。要么纯白,要么纯青,要么纯绿。当然也有穿花衣服的,但比较少见。肩上斜挎书包的男孩女孩,一般都是上身白色衬衣,下面是绿色裙子(男孩是类似裙子的“笼基”)——估计这是缅甸孩子们全国统一的校服。

人流之中有一个特异的群体是僧人。缅甸的男孩子在成人之前,最少要到寺庙里去当一次和尚,时间不少于七天。只有当过了和尚之后,才能成家立业。这里的女孩子如果做了尼姑,则是终身制的,不能还俗。他们身着西藏喇嘛所穿的那种紫红色的僧袍,光头、袒露右肩、将一个布施用的竹编容器斜抱腰间,赤足着人字拖走在通往瓦城的大路上。

路边有一些在中国人眼里完全不是房子的茅草棚子,一些铁皮棚子和有着小小门脸的小卖部之类的房屋,都像来自中国上个世纪的出土文物一样,陈列在瓦城这个庞大无比的博物馆里。

田间劳作的农妇和孩子

缅甸人的肤色由于日光照射强烈全都呈一种黑红色或者叫褐色,是属于那种比较健康的运动员式的颜色。只有个别人皮肤白皙,完全不像缅甸人。我原来以为缅甸人生来如此肤色,后来在伊洛瓦底江江心洲见过一个船老大不满一岁的小儿子。这个胖娃娃白白的皮肤和黄色人种的中国人刚刚出生的孩子完全一样,由此可见,缅甸人的黝黑的肤色完全是拜亚热带灼热的光照所赐。

为了减少日照对人的皮肤的伤害,缅甸人找到了一种天然化妆品。这是一种树,缅甸女孩用一种叫做黄香楝树的枝干来磨粉,然后,直接将木粉浆涂抹在脸上和身上,据说可以起到防晒、养颜和美容的作用。有的小孩和男人也用这种东西来涂抹脸部和暴露在外的身体部位,用以防暑降温。有的小孩还被自己的家人用黄香楝的木浆涂上各种各样的图案,使得孩子的脸具有了文化图腾的特殊意味。

大树和柚木

自瓦城机场走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样子,就在我们对缅甸的第一印象普遍比较失望、也比较无聊的时候,一道绝世的风景如电影大片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电影《乱世佳人》中,卫斯理家的橡树庄园。通往橡树庄园的大路两侧,都是数人合抱的大树。在现实中缅甸的瓦城,我们在那样一个时刻,就走在一个有巨大的合抱粗甚至多人合抱粗的大树所遮蔽的一路绿荫的长廊里。这是缅甸的国树——菩提树。

资料显示,缅甸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其森林覆盖率为50%左右。盛产柚木、铁梨、藤、竹等,是世界柚木第一出产国。柚木是名贵的木材。为保护柚木和森林资源,缅甸有非常严格的法律。如果私自砍伐未经审批的柚木,最高可以被判处极刑。我想,这也许就是瓦城大路旁的古树之所以还保存完好的一个佐证。

马圭附近一所学校旁边的林荫大道

老牛车

摩托车是东南亚地区泰国、越南和柬埔寨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景观。瓦城满街是各色各样的土造汽车和改装摩托车。缅甸没有汽车工业,大街上稍微好点的汽车,基本上都是自日本、韩国进口的二手车。有钱的就买那些像模像样的进口二手车,钱少的就组装那种类似于巴顿将军在二战中使用的简单到极致的吉普车,钱再少的买摩托车。

缅甸的公共汽车一般都是日本进口的那种前边两排座位、后边有一个装货的车厢的客货两用车。这种二手车到了缅甸以后,车里面焊接上椅子,装货的车厢被加上了遮阳的棚子,这就成了一辆缅甸风格的小公交车。类似中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那种老式公共汽车在也能看见,但是比较少见。更加少见的是和我们现在的公共汽车一样的时髦、豪华和舒适的旅游大巴。这种车一般接待的是来自国外的旅行团队,缅甸人自己乘坐的几乎没有。

如果到了乡下,连自己改造过的客货两用式的小汽车也没有,只有牛车,而且还是木轱辘的牛车。在古骠国遗址附近的路上,多次看到过装货的、载人的使用木轱辘的牛车。

当我们即将离开缅甸的时候,缅甸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才建成通车。

缅甸人还在使用的木轱辘牛车

情人桥

据说,在瓦城旅游,一是看佛教胜迹,二是看古代文化,三是看缅甸中部的田园风光。

瓦城的主要旅游景点有曼德勒山、皇宫、独一无二寺、金庙、古道陀石经院和情人桥等。

瓦城近郊的情人桥,当地人的正式称呼是“乌本桥”。那是一座用柚木建成的木桥。有的到访者提到:所有到过瓦城的人,大多都愿意用最大的激情去表达和演绎乌本桥。此言足以证明乌本桥在瓦城旅游版图上的地位。

那里因为有太多的商贩、散步的僧人、国外游客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人们在桥上摩肩接踵,分外拥挤。真正美丽的风景还是在桥下的水面上,那里才是看桥的最佳所在。

从水面拍摄乌本桥的黄昏

从水面上看桥和夕阳。水面上波光荡漾,乌本桥在阳光的倒影里,随着水面的波动而起伏不停。到了乌本桥的桥下,可以直接看到碗口粗的柚木做的桥桩,上面则支撑起那一边颤动、一边吱扭作响的窄窄的桥面。

乌本桥的所在原来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雨季湖水上涨,湖滨变为泽国,给附近的人们通行带来了不便。在缅甸历史上的第三个著名的王朝贡榜王朝(公元-年)敏东王时代,国王主持修建了这座木桥,桥长约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无论桥桩、桥梁和桥面,都是用柚木所建。有人估计,建设整座大桥,大约要用上百万立方的木材。按照现在的市价,桥梁所用木材的价值应该有七、八十亿美金。

经过多年风雨冲刷和日光腐蚀,柚木桥上的木头已呈浅灰色,个别地方剥蚀严重。不过,作为瓦城游览的地标性景观,更作为当地百姓每日过往的交通路径,乌本桥一百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东塔曼湖中自己的岗位上。

建桥之初,人们在桥头、桥尾和桥的中间建了六座亭子,供行人遮阳避雨。在缅甸人看来,六座亭子体现了小乘佛教的“六和精神”。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缅甸年轻人相恋相爱时,都会赶来乌本桥,以示自己的爱情永葆六种和睦互敬的精神,使自己的爱情生死不渝。

乌本桥上放学的缅甸少年

在缅甸的45个日日夜夜,每天都处于一种身处异国他乡的亢奋和接受全新事务的刺激之中。尽管这块土地还贫穷落后,但是,那里的天是蓝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那里的人民平和而善良。我从内心里喜欢缅甸,希望能有机会再次走过阿瓦城的皇宫大街,去呼吸那带着一丝香甜的亚热带的气息。

年9月13日

注:本文照片均为本公号小编本人拍摄,转载必须得到本人授权,侵权必究。

来源:本公号小编原创本次分享:山海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