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走进云南省红河县侨乡迤萨古城,从东门马帮广场向上仰望,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东门楼和姚初宅院,其中姚初宅院与东门楼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一排整整齐齐的石木砖瓦结构的三层古堡矗立在迤萨古城最前沿,地势前低后高,使整座古建筑显得气势磅礴,让游人叹为观止。
沿着宽敞的马帮广场拾级而上,便是紧密相联的东门楼和姚初宅院,东门楼虽然是三层碉堡式的楼房,但占地面积仅为62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而与之比邻的姚初宅院,占地面积却多达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平方米,这两栋建筑都在同年时间建盖,建筑风格完全一致。在姚初宅院门口,红河县人民政府立碑作了简介。
这两栋在迤萨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建于年,距今虽然已有73年的历史,但雄风依旧,可以看出当年工匠们对两栋建筑在当时付出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而且也是姚初与工匠们的最佳杰作。据介绍,东门楼是迤萨民众捐资兴建,姚初是当时重要的倡议人和重点捐资人之一,而他自己的宅院则完全是他个人出资建盖。在迤萨古城,个人出资兴建如此庞大的古建筑除姚初外,还有一人,那就是钱万兴。他们两人都是在上世纪初期到东南亚一带做生意的巨商。
更令人兴奋的是,姚初宅院整栋楼房依山而建,地势东低西高,整栋建筑的高低落差在10米左右。这样高低落差较大的地势,在建房时不得不使用大量的石料,用石料垒到一定水平线,才能依山而建。
简介姚初宅院
要讲述姚初宅院的建筑,不得不对姚初本人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姚初,学名姚初基,生于年3月,卒于年1月,红河县迤萨镇东门街人。
姚初一生受父亲的影响,不过问政治,一心一意经商,广交商海朋友,诚信待人,热心公益事业建设,在商界和民众中深得人心。
姚初生意上的成功,离不开他父亲的教诲与提携。
其父姚任贤是居住在迤萨东面一座山梁名叫半路寨村的仆拉人(彝族支系),他本是个地道的农民,祖辈靠种田为生。姚任贤从小聪明能干,年轻时看到距自己家不远的迤萨人赶着骡马到老挝、越南等地经商致富,便果断弃农经商。他为了方便经商,便从半路寨村搬迁到迤萨居住,与迤萨马锅头们交朋友、认弟兄,与他们一道赶着骡马驮着盐巴、烟丝等小商品走村串寨,沿途贩卖。由于他诚信经商,待人和蔼可亲,加之薄利多销,广得人缘,小小生意逐渐做大。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迤萨东门、南门分别建盖了四栋砖瓦楼四合院。他生有3子1女,按迤萨习俗,生一个儿子必须建1座楼房,他不仅建了4栋宅院,同时还在在勐龙河谷购置了多驮谷子的良田,说明他当时的经济实力已经到了令人佩服的地步。
姚初便是姚任贤的长子。在3个儿子中,姚初不仅聪明能干,而且对经商情有独钟,他经常对朋友们说:“我天生就是经商的料。”果不其然,16岁时,姚初就跟随父亲“下坝子”“走烟帮”,按年龄讲,虽然小了些,但姚任贤深知自己的大儿子有这个能耐,就有意培养他,指望他将来能超过自己,在迤萨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大商人。
姚初宅院一景
如父亲所料,姚初在茫茫商海中,就充分显示出他的聪明与智慧,不仅生意越做越兴隆,而且人气越来越旺,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让许多有经验的迤萨马锅头和外地商人刮目相看。
中年时的姚初,已经在生意场上显露锋芒,他成了“风和祥”商号的代表,生意除迤萨周边及土司辖区外,还扩展到昆明、元江、建水等内地县市,并开设了分号。年,31岁的姚初与迤萨有名望的马锅头王荣廷、李官厚等人将他们分别开设的“风和祥”、“元兴祥”两个商号合并在昆明正义路开设“同义丰”商号,同时分别在迤萨、蒙自、建水、元江开设“同义丰”分号,成为当时在云南较有影响的大商号之一。
由于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又将“同义丰”商号扩展到国外的东南亚一带,分别在老挝桑怒、越南莱州、缅甸仰光开设分号。由于“同义丰”在国内外诚信经商,老幼无欺,深得民众好评与信赖。“同义丰”商号不仅在国内外拥有商场、马帮运输队伍等,还为迤萨大小商人托运物资、兑换货币、办理邮件投递等业务,其业务范围几乎包揽了当时的各类经营项目,成为集商业、物流、金融、镖局、邮政为一体的大商号。
三十而立的姚初,以性格豪爽、平易近人、不吹烟(吸鸦片)、不赌博、不嫖娼而受到商界和迤萨人的敬仰。加之他一心一意经商,不参与地方上的政界事务活动,使他的生意越做越昌盛,资金积累越来越多,成为迤萨乃至滇南一带的大富商之一。
用砂石支砌的窗口
姚初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他不仅积极倡议迤萨商人集资建盖东门楼、西门楼(在“文革”中已拆散)、迤萨小学,还带头捐资,率先垂范,为建设家乡作贡献。
年,进入不惑之年的姚初,立志在迤萨东门建盖一栋论规模论设计论构造论式样都超过当时现有建筑水平的大宅院,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从通海、建水等地请来了建筑师、设计师和能工巧匠,经过认真策划、精心施工,历经3年多,终于建盖了历时73年至今雄风依旧曾被中外游客兴叹不已的姚初宅院。
姚初宅院与东门楼同年建造,工匠和设计师都是姚初从通海、建水一带请来的建筑精英团队。在建造过程中,姚初自始至终坚持质量第一、美观第一、坚固第一,与东门楼一样具有防御功能为标准。
因为姚初选择的宅基地面积达平方米,地势东低西高落差大,在这样陡峭的地面上建房,需要的石料很多。当时,迤萨人建房所选用的石料,大都选用青石支砌石脚,姚初却独出心裁,他选用了紫黄色的砂石支砌石脚。砂石与青石比较,砂石具有韧性好,雕琢起来比青石更加细腻、色泽比青石更加美观的特点。选用砂石建房,在当时得到了通海工匠们的大力支持。姚初说:“我就用砂石支砌石脚。”
用砂石支砌的石脚
当时,砂石的石矿位于迤萨北面坡斐脚和普所龙等仆拉村寨一带,紧挨红河岸边。石矿地点距姚初的宅基地约有三四公里远,而且是人迹罕至的大陡坡。要说有路,都是羊肠小路,有的地方连羊肠小路也没有,必须披荆斩棘,开辟新路。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开矿运石料,不仅十分困难,而且成本也比较高,但姚初从不畏惧困难,只要他看准了的事,从来不退缩,迎难而上,争取胜利,这是他一贯做事的风格,也是他成功的经验。
迤萨人不论是汉人、仆位人(当时迤萨只有汉族和仆拉(彝族支系)两个民族居住),大家都知道姚初的为人,听说姚初要建一栋大宅院,纷纷答应帮他运石料。当时,许多仆拉兄弟姐妹们,都在工地上开石矿运石料,没有路的地方,就用大刀和斧头,披荆斩棘,开出一条新路来,姚初非常感动。
姚初看到男女老少齐上阵,人背马驮运砂石,就在建筑工地旁建了个临时厨房,安排厨师做饭,天天好酒好肉招待运石料的工人们,除管吃管喝外,还照价付给工钱。
石料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一些大块的石料,又重又大,骡马驮不了,人也背不了,中年汉子们就用铁链条链起来用肩膀扛,有的两个人扛,有的三四个人扛。工地上热火朝天,运料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久久在红河两岸回荡。为了方便工人们运石料,姚初安排人在运石料的路上设置了几个供水点,让工人们解渴。
用砂石支砌的门框
姚初对木料的选择也很讲究,整栋屋架的大梁、柱子,选用红椿木、黄洋木、毛木等优质木料,因为这些木料不仅稳定性好,而且不易被白蚂蚁侵蚀;做楼板的方木大部分是选用优质的松木;墙体一律选择用青砖为“金”(外墙驳壳),土基为“银”(内墙支砌);瓦则选择用青灰色的板瓦和铜瓦。
姚初大宅院竣工落成后,果然十分气派,用砂石支砌的石脚最高3米多,总长近米,块块砂石精雕细刻,紧密有致,不仅支砌得十分平整,而且缝隙细如发丝。特别是用砂石砌的几道大门、枪眼、还有棱形花窗等,充分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术,砂石砌成的整栋墙体,色泽十分协调,接缝错落有致,真可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至今让人赞不绝口。大门、后门、大小天井、台阶、大小过道等,以及所有地面上的石板,都用砂石铺成,显得大气磅礴,充分体现出了主人的性格与气质。
与姚初比邻(位于姚初宅院背后)的叶金甲马锅头,也像姚初一样,建房时使用了大量的砂石,如今依然十分牢固和美观。
姚初宅院外景
在姚初的影响下,其他马锅头在建房时也纷纷效仿选用砂石。因此,在年以后,砂石作为石料在当时较为普遍,有的人家还用砂石雕石缸、雕洗衣盆、雕猪槽、雕石磨等,用途十分广泛。
姚初大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为中西结构三层楼三进四合院,瓦顶砖墙外观呈方形碉堡状,内屋由正房、左右厢房、倒座房、碉堡楼组成。这样规模气派的建筑,在当时也十分罕见。
姚初做人做事都要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建盖这栋大宅院他花费了不少心血,所需石料、木料、砖瓦,及建盖中的各道路工序认真把关。据传,他令工匠们支砌砂石脚时,要求工匠每人每天只许支砌三块基石,每支砌一块基石付3块银圆;支砌石脚所用的灰浆必须用石灰、豆浆拌匀后才能使用,以提高粘合性;墙体的内墙一律用土基支砌,外墙用青砖包裹,墙体总厚度达到60厘米,这种墙体迤萨人称“金包银”,具有防盗、抗震和冬暖夏凉的特点。
院内一景
因为大宅院紧挨东门楼,姚初规定整栋宅院要像东门楼一样具有防御功能,墙体四壁设有枪眼、暗孔、开小窗,在内可以窥视外界的一切动态,一旦敌人来犯,就可以通过这些设置的枪眼、暗孔等击溃来犯之敌。屋架采用穿榫暗销扣销连为一体,既牢固,又可以防震抗灾。楼板用方木做支撑,青砖铺垫,石灰浆粘缝,既平整又卫生。屋顶采用双层瓦铺垫,分前后左右四个斜面相汇而成。在屋脊两端,装有“马灯”和“水烟筒”两个装饰物。
因为在那个年代,迤萨人出国经商,不论大小马帮,都必备马灯和水烟筒两件“宝物”:因为马灯不仅可以照明,也是各路马帮沿途的航标;水烟筒是迤萨马帮的爱心之物,因为迤萨马帮人人喜欢吸水烟筒,离不开水烟筒,晚上宿营时,用水烟筒里的水围着营地浇一圈,可以防蜈蚣、蛇等虫害叮咬。因此,在那个年代,迤萨人建盖房屋时,都时兴在自家的屋脊上装有“马灯”或“水烟筒”这两个装饰物,姚初大宅院也不例外,在屋脊上安装了“马灯”和“水烟筒”,以彰显当时的迤萨马帮精神。
姚初在建盖大宅院时,水泥十分珍贵,迤萨人称之为“洋灰。”姚初不惜重金,用骡马从建水驮运“洋灰”到迤萨,用于门头、窗花边、洋(阳)台、花栏等点缀,在当时显得富贵而洋气。在姚初宅院的门头上,用“洋灰”制作的时钟至今还贴在门头上,十分醒目。
姚初宅院,与其说它是一栋漂亮的民居宅院,不如说它是一座既牢固又漂亮的碉堡,因为它与东门楼浑然一体,都具有防御功能,并且在后期兵匪攻打迤萨时,东门楼与姚初宅院发挥了积极的防御作用。在迤萨和平解放前夕,为防止土司辖区的兵匪暴动,东门楼与姚初宅院驻扎了一个排的兵力,兵匪们知道东门楼与姚初宅院易守难攻,里面到处是枪眼、暗孔等防御设施,不敢入侵。
据悉,迤萨古建筑,从清乾隆至民国年间,类似于姚初宅院但规模较小的民宅共有余幢,约占民居建筑的80%,多数属于出国经商致富华桥、侨眷私人所有。富有的商人们高薪聘请通海、峨山、华宁、石屏、建水等内地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建筑。相传,当时雕刻精细程度,木材以雕渣论价,用雕刻下来的木渣重量与银子等量计价,一斤雕渣一斤银。每栋楼房造价按当时银元计算,少则万余,多则几万仍至十几万。
用砂石支砌的石梯
可惜,这么多的古建筑,有的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有的被白蚂蚁侵蚀损坏,有的被主人拆除建盖成现代的钢筋水泥房。目前,保留完好的古建筑仅有40多栋,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姚初宅院虽然整栋楼房没有雕梁画栋,更没有在大门、屋檐、楼宇等显眼的地方镂雕各种装饰物和题诗作画,但如此规模的建筑和房屋质量同样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整栋宅院不愧是迤萨古建筑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的杰作。
近几年来,红河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对迤萨古建筑进行了分期分批的修缮工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目前已对迤萨东门楼、姚初、钱万兴、罗正有、叶金甲、钱德清等宅院进行了修缮。人们坚信,在红河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努力下,迤萨古城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漂亮!